看导演中的精神分析者大卫林奇如何在《穆赫兰道》中揭示梦与现实
2001年《穆赫兰道》上映后,在取得非凡成就的同时也收获了大量两极化的评论。
大卫林奇是一位拍摄悬疑惊悚电影的鬼才导演,他从未亲口对《穆赫兰道》进行解读。一千个观众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部开放式的电影给了观众太多解读的思路和空间。今天来和大家谈谈我对这部电影的理解。
想要真正理解大卫林奇,看懂《穆赫兰道》,我们不得不提到一些特定的理论知识——精神分析、佛洛依德,梦与现实。接下来我尽力把这些学术性的语言通俗化。
精神分析是一门心理学,奥地利精神学家弗洛伊德是该理论的创始人。他认为人的内心是存在三个层次的:本我,自我和超我。本我是内心欲望折射的我;自我是与社会沟通时的我、超我是受到社会道德约束的我。自我,要既满足自己内心的欲望又接受社会道德的制约。
在此前提下,他创作了《梦的解析》,提出了自己对于梦的几点研究:他认为梦境是将我们内心深处极度渴望的隐性欲望进行显性化的过程。梦是我们达成现实中无法实现的愿望的一种途径。在理解了这几个基本的观点,就会发现《穆赫兰道》很适合用佛洛依德的精神分析进行阐释。
但非常规的叙事方法让大部分人看完第一遍觉得惊心动魄却又完全不理解这是一个怎样的故事。
前半部分拼凑起来仿佛是一个这样的故事:
贝蒂来到好莱坞追梦,借住于已经出游的大明星姨妈家,却发现家中住着里另一个女人。这个女人没有记忆,随身带着的手提包中藏有一大笔钱,于是贝蒂在应聘好莱坞演员的同时帮助这个陌生的女人寻找记忆,并且两个人相爱了。
但看到后面才发现:这都是贝蒂的梦境,并非真实。
贝蒂不是贝蒂,她是现实生活中的戴安娜,失去记忆的女人是她的好友卡米拉。卡米拉在好莱坞风生水起,戴安娜却处处碰壁,在受到卡米拉的提携后,得到了一些角色,并对她产生了情愫,却得知卡米拉要和导演订婚。于是她由爱生恨,雇佣杀手杀死卡米拉,却又在卡米拉死后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按照弗洛伊德的说法:“梦,并不是空穴来风,它不是毫无意义的,不是荒谬的,也不是一部分意识的昏睡;而只是少部分乍睡乍醒的产物,完全是有意义的精神现象。实际上梦是一种愿望的达成,可以算作是一种清醒状态精神活动的延续,是由高度错综复杂的智慧活动所产生的。也就是说,梦是经过人的隐性心理所改装了的现实。”
戴安娜让自己在梦境中化身贝蒂,拥有一个在好莱坞十分出名出名的姨妈,第一次试镜就获得肯定,成为失去记忆的Rita的唯一依靠。这一切都与她的现实相反。她在梦中逃避现实,满足内心隐秘的奢望。
之所以觉得混乱或许是因为导演除了两位女主角以外,又巧妙地安插了太多旁支人物扰乱我们的思绪,设置理解障碍。比如:多次出现的cowboy、拐角处吓死人的拾荒者、咖啡馆的女服务员、公寓管理人coco……这些人在梦境中与现实遥相呼应。
就像我们几乎不可能还原自己的梦境一样,我们夜晚所梦是的内容极度混乱的,不连贯的,多样的、没有逻辑的。这部电影的拍摄和剪辑就像一个“造梦大师”,让我们进入了一个难解的梦境。
但导演也调皮地给我们留下了线索:比如一些反复出现的视觉符号:比如那把多次出现蓝色的钥匙。比如色调的变化,展示梦境时的色调偏柔和,真实的色调偏冷淡。
穆赫兰道是好莱坞一条著名的大道。抛开林奇的叙述手法,我认为这是一个有点悲凉意味的现实主义故事,惊悚、恐怖、悬疑的外衣下是好莱坞的虚假繁荣对人的吞噬。
剧院经理的表演让台下的贝蒂抽搐,他振臂高呼:“一切都是假的”,这是否在一定程度上影射了大工厂制度下的好莱坞,所有人不过是庞大机器中的一颗随时可以被替换的螺丝钉。大部分年轻人怀揣梦想奔向这里,但现实就像贝蒂(戴安娜)一样,这些人英俊潇洒,年轻貌美,实力相当,却依然希望渺茫,一路受挫,在追逐的过程中离成功越来越远,在迷失了自己后饮弹自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