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见没,牌子,班尼路。”
电影中,第一次出现在大众视线里的黄渤,操着一口山东话,甩着偏分,丑的不能再丑。
结果,不止这个丑角火了,连带主演郭涛,导演宁浩,也一炮而红。
未来14年,被称作“鬼手”导演的宁浩,拍出了一部又一部不商业、不套路、接地气的好影片。
但人们对他印象最深刻的,依然是14年前的这部《疯狂的石头》。
有网友问:如果《疯狂的石头》放在现在来上映,能达到多少票房?
有人说10亿,有人说20亿。还有人拿它和票房之王《我不是药神》相比。
只是,同样是宁浩的作品,到了《我不是药神》,他似乎更能抓住观众的燃点和泪点。
而在《疯狂》的年代,他做的那种黑色的幽默,既是横空出世,到现在,也无一部能超越。
差点流产的剧本
《疯狂的石头》,最开始被宁浩起名叫《大钻石》,名字挺俗,构思,也挺俗。
灵感来源,无非就是把生活中一些的奇怪,但合理的元素集中起来。说白了,都是取材于生活,也反映于生活。
2005年,年仅27岁的宁浩,想要在到导演圈闯出点名堂。在这之前,他拿着一些小剧本参加过比赛,也拍了一两部电影出来,但都没激起太大的浪花。
直到他听说了一件事,他觉得自己应该去试试。
这一年,刘德华正在做一个名为“亚洲新星导计划”的项目,这个项目的目的,就是要挖掘有实力的新导演出来。
得知这个消息,宁浩想了想,拿起以前就写好的一个剧本《大钻石》,跟朋友一起找刘德华去了。
这个剧本最初的想法,其实在2000年就有了,后来逐渐成型,只是一开始的版本,和最终我们在电影上看到的版本,有很多地方都不一样。
即使是如此,原版故事也非常有吸引力,以至于刘德华一看见,就被吸引住了。
当时,刘德华要找7个亚洲年轻导演来执导6部长片,内地方面一直没定下来,直到看到宁浩的《大钻石》,刘德华惊呼:
“他居然可以把一个那么闷的故事讲得这么精彩,很难得。一见面,我就被他迷倒了。”
就这样,宁浩成功加入了刘德华的“新星导”计划。
但是剧本还有很多可提升的空间,在刘德华的指导下,剧本又经过了几轮修改,才最终定下来。
更为关键的是,由于刘德华的目的很简单,就是为了培养新导演,所以他给了宁浩很大的发挥空间。
刘德华坦言:
“宁浩他们其实有能力在外面找到更多的投资,但是创作空间就没有那么大了,要按照投资方的意愿来拍,这样,也许这部电影就是另外一种效果了。”
宁浩也在接受采访时提到:
虽然刘德华投资少,但是给予了他很大的创作空间,他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和意愿,拍出自己想要的电影。
其实,一部好的剧本,需要很多成全的因素。要有好的编剧形成好故事,要有好的投资人尊重编剧和导演的意愿,最后,才是导演的拍摄水平。
而我们看到的很多电影,这个顺序往往都是颠倒的。
可以说,《疯狂的石头》之所以大获成功,上面几个要素缺一不可,无论哪一个没有实现,这么好的一个剧本,都会面临流产,或者面目全非的结果。我们,也就看不到《疯狂的石头》了。
坎坷的拍摄
虽然宁浩成功找到了刘德华的投资,但是,刘德华给的钱并不多。
当时宁浩希望刘德华能投资600万拍摄这部片子,但是因为刘德华当时同时投资了6部电影,他没有那么多资金了,最终,只给了宁浩300万。
投资低,拍摄难度相应就大了,剧组遇到的第一个障碍,就是拍摄设备的问题。
对影片还是熟悉的朋友可以回忆下,电影的画质,确实清晰度不够高,而且不够稳。
其实,为了节省资金,全片都是用的高清数码拍摄的,后期再数转胶。
为了呈现真实的效果,很多镜头宁浩也不想作假,他觉得那样就失去真实感了,会让效果大打折扣。
为了两全其美,宁浩想了很多办法。
比如,电影开头撞宝马的镜头,就是真实拍摄的,上哪弄个宝马让他们撞呢?他们可没钱能往里砸。
为了实现目的,剧组专门到重庆的修车厂收购了两辆旧车,重新喷漆后,竟跟新的一样,统共花了还不到一万元。
除了拍摄,还有演员的酬劳。
对比现在演员动辄天价片酬来说,300万,可能都不够一个大腕塞牙缝的,何况他们要靠这些钱完成所有拍摄。
难。
但一个好剧本的魅力是巨大的。
主演是郭涛,在影片中角色叫包世宏。最开始,宁浩是想让郭涛来演这个角色,中间却出了个小插曲。
孙红雷不知道怎么看到了这个剧本,一下就喜欢上了。虽然预算只有300万,但人孙红雷是喜欢啊。他干脆地说,不用谈钱,可以无偿帮忙。
当时孙红雷出演了好几部大火的电视剧,大小算是个腕,比郭涛名气大多了。
这种情况下,孙红雷当主演再好不过了。
制片人讲这件事告诉郭涛后,郭涛也很大度,不仅没生气,还打着圆场:“那就算了,有机会再合作吧”。
不过没想到孙红雷这边临时空不出档期了,还得找郭涛。
最后,是黄渤出面再跟郭涛沟通,让他最终出演了包世宏这个角色。
此外,饰演道哥的刘烨也是一个不小的腕,他是怎么被请来剧组的呢?
这还得说宁浩有招,他骗刘桦:
“我们这个剧组都是年轻人,特别需要您这样经验丰富的老前辈,没您在,我们一帮小的,就没了主心骨。”
刘桦来了以后,看到了剧本,同样一下就喜欢上了,直接对宁浩说,愿意降薪入组。
在整个剧组里,演员连晋的片酬最高,是八万元。郭涛给了五万,刘桦、王迅只给了两万块,黄渤是一万,而徐铮,零片酬出演。
就这样,在电影筹拍的过程中,虽然钱不多,虽然经过了一些波折,但是所有的演员都没有因为片酬等问题生出过嫌隙,所有拍摄困难,也都在全剧组的共同努力下一一克服。
如果没有这样的剧本和这样的拍摄精神,想必这部影片,迟早会夭折,但所有的磨难,在如今看来,都是值得的,它远远胜过了那些投入动辄过亿的影片。
其实成就一部好电影,和花了多少钱没多大关系,有时候,就是那么简单的一件事。
为什么《疯狂的石头》能火?
宁浩很会选地方。
一开始,宁浩的选择,有重庆、广州、武汉等几个城市,但是在重庆取景之后,宁浩立刻决定了下来。
在他看来,重庆是一个新兴的大都市,快速的成长导致了其复杂和不确定性。
而《疯狂的石头》就好像重庆本身一样,无数伏笔和巧合横空交错,在一个三维空间中伸展成密密麻麻的诸多故事线。
比如,在工艺品厂附近的关帝庙来举办翡翠展览,本身就极具视觉冲击。
而围绕翡翠的偷梁换柱,各个角色在重庆这样本身就很复杂的城市里“上蹿下跳”,兼具喜感的同时,十分符合宁浩想要拍出的蒙太奇的感觉,也更加贴合故事本身复杂的故事线。
更何况,重庆的城市气息,更具生活化,这让小人物的故事,更容易焕发出光彩。
宁浩独到的眼光,在一定程度上,成就了《疯狂的石头》的成功。
导演陆川评价说:《疯狂的石头》是一部非常自由的影片。
的确,大胆的想象,张狂的构思以外,宁浩还融入了很多方言,这是一次大胆的尝试,却应了刘德华那句:
导演需要自由的拍摄。
正因如此,电影呈现给观众的精神面貌,是一种鲜活生命的感觉。
鲜活的气息,在近些年来电影中,都依然极其少见。
有人说,《疯狂的石头》,是平民之作的胜利。
作品接地气,充满乡土气息,妙趣横生,确实是这样啊。
一颗石头引起的故事,看似荒诞不经,却方方面面,都透漏出生活中最真实的那一面。
而观众喜欢的,正是这种幽默的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