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反乌托邦主义?
反乌托邦(Dystopia)(又译作“反靠乌托邦”、“敌托邦”或 "废托邦"),又作anti-utopia或cacotopia、kakotopia,根据后两者的音译,又可译作坎坷邦。与乌托邦(无)相对,指充满丑恶与不幸之地。
这种社会表面上充满和平,但内在却充斥着无法控制的各种弊病,如阶级矛盾、资源紧缺、犯罪、迫害等,刻画出一个令人绝望的未来。
反乌托邦社会出现在许多小说类型中,经常被用来引起人们对社会,环境的关注,政治,经济,宗教,心理学,伦理学,科学或技术。一些作者使用该术语来指代现有的社会,其中许多已经或曾经是处于先进崩溃状态的极权主义国家或社会。
乌托邦和反乌托邦的区别之处在哪?
“乌托邦”和“反乌托邦”是同一枚硬币的两个侧面。他们描绘了两个极端的科幻小说场景。文献也以更深刻的方式解释了两者。但是根据定义,“乌托邦”是一个社会或社区环境,人们可以体验到理想和最完美的生活。相比之下,“反乌托邦”则凸显了完全相反的一面,对大多数人来说,这是极为不愉快的生活和工作条件的地方。大多数或所有的社会和政府制度都是不好的。
“乌托邦”是许多人认为的天堂。这个名词最早是由托马斯·摩尔(Thomas Moore)于1516年在他的官方出版物《乌托邦》中创造的。就像看着蓝天,温暖明亮的阳光,在干净宽敞的建筑中工作,与友善的人生活,快乐地工作,与每个人和谐共处。
但是,有一个原因使许多人承认乌托邦是纯粹的小说作品。因为乌托邦本身的想法似乎是不可能的。一个真实的,完美的物质世界不可能真正存在。实际上,“乌托邦”的字面意思是一个虚构的好地方,实际上并不存在。这种世界不仅不现实,而且不切实际。
相比之下,反乌托邦世界,也被称为反乌托邦或kakotopia,则完全被淘汰。“反乌托邦”也与“乌托邦”同时诞生。但是,其用法仅在19世纪后期才为人所知。在反乌托邦世界中,天空阴沉。太阳可能不会照耀着,建筑物大多是废墟。人们(如果还有剩余的话)很烦人,不友好。上班总是很痛苦的经历,每个人似乎还没有解决他们之间的分歧。反乌托邦世界就像是流行电影《我是传奇》的背景,其中主角(威尔·史密斯)似乎是被毁文明的唯一幸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