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典 >

全球快报:谈恋爱好累,这届年轻人只想crush

时间:2022-10-11 18:51:41       来源:楼上小灶

电影《怦然心动》中,早慧的小女孩朱莉第一眼看到新搬来的邻家男孩布莱斯时,便沦陷了。“我心动了”,她想:“怎么会有这样闪耀的双眸”。电影的英文名叫做Flipped,这是一种轻快活泼的心理状态,好似蝴蝶翻腾、或小鹿蹦跳。《爱在黎明破晓前》中,男女主初相识,挤在唱片店的狭小空间里试听一首爱情歌曲,两人的眼神在暧昧而局促的呼吸中交错、躲闪,小心翼翼,从未能直视彼此。这让人无比确信,这一刻,有特殊的情愫正在发酵。这些美丽瞬间,被当代年轻人称作“crush”——“短暂但又热烈的爱恋”。豆瓣有一个大组叫做“我今天遇到了一个crush”,十七万人聚集在这里,分享着自己被击中的经历。组员们对于crush的描述五花八门、尽显浪漫与创造力:


(资料图片)

“你的眉眼笑语使我病了一场”“感觉强烈到像一把火烧得我神志不清”“那个晚上我流鼻血了,想是北京的干燥终于给了我颜色”

这届不谈恋爱、不结婚的年轻人,为什么迷恋crush的感觉?

crush,比恋爱更上头

从crush小组的大量帖子中可以看出,组员们只关注crush的当下,而并不在意crush之后发生了什么。暗恋、追求、恋爱……都出离了crush的内涵。就像徐志摩在《偶然》中写道: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你记得也好,最好你忘掉,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看起来,crush似乎激发了人们内心最瑰奇的部分,却又什么都没有留下。

那么,当人们遇到crush时,发生了什么呢?我们常用“与某人之间有了化学反应”来描述crush经历,这种说法不无道理。当遇到crush时,你体内的多巴胺水平会升高。这会激活你脑内的奖赏系统,让你感受到爱和美的嘉奖,你会突然微笑、甚至傻笑,愉悦的心情达到顶峰。

而多巴胺水平的变化也与上瘾行为密不可分,难怪人们也会对用“上瘾”、“欲罢不能”来形容遇到crush的感觉。研究者还认为,crush除了是一种突如其来的强烈心理吸引外,其典型特征是“单方面的”。多数时候你不会告诉TA,只是独自享受这种未完成的渴望。它留存在心里,对你而言更像是一场基于现实的大型幻想。而这种单方面的悸动可能也有其生理学基础:许多人遇到crush时极其紧张,在这种紧张状态下,大脑的感受与受到威胁类似,神经系统大量分泌肾上腺素,激活了“战或逃”(fight-or-flight)反应:心跳加快、摄氧量增加、瞳孔扩大。而大多数人并不会贸然出击,而是本能地选择逃避:行动、言语都像是被冻住了。这可能也是你遇到crush时牙关紧闭的原因,更不要说进一步发展了。

crush可以,但恋爱不行

有人可能会觉得,这种幼稚幻想、无疾而终是专属于青少年的躁动。确实,许多人、包括曾经的研究者都存在这样的误解。然而,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crush现象广泛存在于成年人中,包括恋爱中的人、中年人甚至老年人。

并且,成年人的crush大多依旧不会推进到恋爱环节,而是似乎变成了一种放任大脑小雀跃的“选择”。为什么crush总是无疾而终?可以说,crush的梦幻感有多美妙,恋爱的真实就有多赤裸。首先,crush是一种理想化的幻想,这种幻想会促进浪漫的体验。你甚至都不需要很了解对方,仅仅一个眼神、一句话就足以让你沦陷。在随后“上头”的日子里,人们或是爱屋及乌、自动脑补和美化,或是将自己过往的价值偏好和观念投射到心动对象身上,营造出一个理想化的ta,这都不是真实的对方。然而,恋爱关系需要建立在共同的现实生活经历基础上。当双方愈加真实地交错在一起、审视彼此时,幻想终将被戳破。比如《怦然心动》中的勇敢女生朱莉,仅看到布莱斯迷人的蓝色眼睛,就幻想他可能具有世间所有的美好品质。然而,随着日后的深入了解,她发现这个自己朝思暮想的男生或许幼稚而空洞,便决定立刻放弃他,哪怕他回头爱上自己也坚定不移。

这个“看见现实”的过程就是现在许多人常说的“下头”瞬间。尤其是,当现在的许多年轻人成长出尊重和爱护自己的能力,便一刻都不会委屈自己,更不会向现实低头。此外,crush的体验也是新奇的,第一次触电的时刻总是令人激动。在经历了电光火石的crush瞬间后,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总会走神、仔细咂摸当时的场景,以反复确认:啊,这奇妙的经历确实发生在了我身上……直到这段记忆慢慢褪去滤镜为止。研究者发现,新奇感确实会增加性唤醒的次数和时长[1],还为这一现象起了个诨名叫“柯立芝效应”。而随着恋爱关系的发展和建立,恋爱双方势必会越来越熟悉,新奇感降低。

最后,crush伴随着强烈的心理、生理唤醒,如呼吸急促、心跳加快,这种状态会让你相信,ta对你产生了无限的吸引力;但是,唤醒程度总会随着两人的熟稔而消减,从而产生“老夫老妻”的平淡、甚至冷淡感。这么看来,或许陷入crush的年轻人只是保留了爱情中,最具有“爱情”特色的部分。罗伯特·斯滕伯格构筑了爱情三角理论,认为所有爱情都可以由三种不同的成分构成:激情、亲密和忠诚。其中,亲密感(如理解、共鸣、支持、分享)和忠诚(努力维护和捍卫)在其他情感关系中也常常出现,而仅有激情——研究者描述为唤醒和欲望,是爱情独有的。

因此,人们热衷于crush,或许是更看重“激情”,而不太在意是否从这段关系中获得了“亲密”和“忠诚”;也或许是已经在其他感情——如友情、亲情、甚至与宠物的感情中得到了满足。

恋爱成本太高,

只能用crush代餐

然而,虽然crush与真实恋爱间存在落差,但并不能完全解释这届年轻人“只crush不恋爱”的选择。这并不是无根据的口号或玩笑,而是有切实的数据支撑:中国的年轻人初婚年龄越来越晚,在2020年增加到了28.67岁,比20年前增加了4岁;新婚人数越来越少,2021年结婚登记人数下降到736.6万对,连续八年下降。许多人都说,这是因为现在的年轻人更加清醒和独立、也更加注重个人的生活品质和感受。但其实最根本的原因可能只是——恋爱或者结婚的经济和时间成本,让人望而却步。首先,比起父辈们,许多人、尤其是大城市里的年轻人建立亲密关系的经济成本更高了。2022年6月,人力资源管理顾问机构ECA国际发布了2022年全球“生活成本最昂贵城市”榜单,前20名中,北上广深赫然在列。

而在大城市谈一场恋爱需要多少钱呢?有人简单算了一笔账[11]:单次标配约会成本在600元左右(吃饭+娱乐),如果每周约会一次,一年就需要3万+,如果还想出游几次,1年约会成本至少也要4-5万。这还不算各种节日、纪念日的礼物,小到二三百元的口红,大到几千元的数码产品、游戏机,一年下来也得上万。也就是说,大城市年轻人谈一场恋爱,每年需花费5-6万的金钱成本。如果不谈恋爱,这些钱可以用来做什么?一项社会学调查发现,受访者在单身阶段更注重物质享受,在服装、文化娱乐、教育培训、旅游、电子产品方面的支出意愿是最高的。这个阶段,单身群体的消费就很自我了,追求时尚流行和休闲娱乐 。而到了新婚阶段,恋人们对汽车和住房的消费意愿最高。并且,随着孩子的诞生和成长,文化娱乐的消费意愿逐渐降低[12]。也就是说,单身时的悦己型消费慢慢被已婚后家庭付出型消费吞噬了。这对很多人来说,是一个从轻盈到负重的过程。

其次,恋爱和婚姻也耗费了相当的时间和情感成本,这侵占了作为很多年轻人的主流选择——"自我提升"和“搞钱”所需的资源。比如,已经有不少实证研究指出,结婚的男性会获得工资溢价,但对很多职场女性来说,情况就不那么妙了。婚姻不仅不能提高工资,反而会降低女性的工资,产生“诅咒效应”[13]。美国历史学会的一项对2000多名历史学家的调查还发现,未婚女性获得终身教职的平均时长为6.7年,而已婚女性迈出同样一步则需要多花1.1年。对于许多人来说,找一个需要每天陪伴、聊天的对象,其情感收益是边际效用递减的,与之相对的是,金钱、时间、情感成本却实打实的越来越高。

更加划算的做法则是,用crush作为爱情小代餐,既能享受到陷入情爱的实实在在的悸动、满足和愉悦[1],又不用承担经济负担,以及面对恋爱中磨合期的一地鸡毛。并且,crush是生物学本能驱使下的情不自禁,而建立亲密关系则是深思熟虑后的郑重承诺。一时兴起容易,在一段关系中承担长期责任却要克服许多困难。这也难怪现在的年轻人“间歇性想恋爱,持续性想单身”。有人可能会反思:每天crush一百次,却无法恋爱,是不是怪自己爱无能、不愿承担亲密关系的责任;或者好高骛远,不愿“爱具体的人”?其实,可以反思,但不必焦虑。如果我们能够独立支撑自己的自由、幸福,何不让其他都顺其自然?就像刘瑜说的那样:“当crush来临的时候,放纵它,但无需试图抓住它,把它的头强行按到爱情的粮草当中去。你看着手中的那根火柴,那么短,慢慢地烧到了指尖,然后熄灭。熄灭之后,你心存感激,为无边黑暗里短暂然而鲜艳的那点火焰。”

精彩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