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典 >

改善和声学教材单一局面,《简明和声学教程》梳理和声学技术精髓

时间:2022-10-27 23:03:52       来源:音乐周报

“四大件”——和声、曲式、配器、复调是音乐界最为重要、实用的音乐理论。在这四大理论学科里,和声学又是基础学科,如果不通和声,复调、配器、曲式的学习也就无从谈起。“大部分和声学教材都是面向指挥、作曲以及音乐理论专业,而适合表演类学生以及非职业音乐爱好者的简单明了的和声教材少之又少。”指挥家、作曲家杨春林针对艺术类院校演奏及表演专业、师范类院校音乐专业以及音乐教育专业教学,撰写教材《简明和声学教程》,以简单明了的表述讲解技术精髓,缩短了学习周期。该书由西南大学出版社于近日出版。

先后四次系统学习和声学


【资料图】

人类早期音乐主要是通过旋律、节奏、节拍与力度这些横向的音乐元素进行表述的单声部音乐,音乐中并没有和弦与和声的存在。经过近千年的探索,和声学理论渐趋成熟,并由法国音乐家拉莫于1722年总结出版了第一本和声学著作,确立了和声学的理论地位。如今在艺术类院校,作曲、指挥与音乐理论专业学生都要学习“四大件”;器乐演奏、声乐表演、音乐教育专业学生,以及师范类院校音乐专业学生,可以不全部学习,但也必须学习和声。

“和声学是专业音乐教育中的理论共同课,其作用类似于文化课中的语文,如果没有语文基础,就无法学习数学、物理、化学甚至外语。而对音乐专业来说,不学习和声,也就无法学好其他音乐理论。”杨春林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指挥系,长期以来从事中国民族音乐特别是民族管弦乐的指挥、创作、演出及研究。他曾先后四次系统学习和声学。

20世纪70年代,大学还没有复课,杨春林第一次找到作曲家、音乐学家樊祖荫学习和声。“二十多岁的杨春林给我的感觉瘦瘦白白的,但是很喜欢学习,也挺用功。”樊祖荫回忆。中央音乐学院复课后,杨春林又到中央音乐学院听樊祖荫的和声课,与复课后第一批学生陈怡、谭盾、叶小钢、翟小松、陈佐煌、邵恩等一起学习。考学前,他自己学习了一遍斯波索宾和声学,考取中央音乐学院指挥系后,再次跟随樊祖荫学习和声。“加上跟我学习的三次,(杨春林)总共学习了四次,而且把所有习题不是选择性地做了四次,这在我教过的学生中也算是下了苦功夫的。”樊祖荫说。

改善和声学教材单一局面

学习和声,必须采用专业教材。在我国和声学领域中影响最大使用最多的教材是由伊杜波夫斯基、斯叶甫谢耶夫、伊斯波索宾、符索科洛夫等四人合著的《和声学教程》。该书把传统和声归纳得科学、缜密、井然有序,但是有些内容过于机械、刻板,若处理不好会导致因循守旧。1990年增订重译版译者序指出,“有些和声手法虽在历史上起过重要作用,但是在今日实用价值已不大。因此在使用本书时,要注意发挥其长处,但又要弥补其不足,适当地增加些补充教材才好。”

“《和声学教程》影响了中国的几代人,为中国音乐的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其局限性也有所显现。”杨春林发现市面上的和声学教材、书籍普遍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大而全、长而难、繁而琐,文字表述过难增加了学习难度,对于民族音乐和声、近现代和声的研究与分析不尽如人意等。

2018年,杨春林开始写作《简明和声学教程》,把和声学中繁复的部分进行简化梳理。在传统和声方面,对古典调性和声学进行了精简,在保留最重要的和声技术的基础上,大幅度缩减篇幅达三分之二,对过分繁琐的和弦标记法进行了调整。为了便于读者快速掌握好和声学,杨春林亲自为读者用例题逐音逐拍做示范,安排习题作业并提供参考答案。“他通过简单的叙述来说清楚复杂的理论,使和声学理论易懂易记。”樊祖荫评价,《简明和声学教程》对和声学科的细化与分类,以及改善和声学科教材单一局面起到了一定的弥补作用。

统一分析标记多元和声

除了古典传统和声以外,《简明和声学教程》还设置“民族和声”“现代和声”章节,讲解中国民族调式和声与近现代派和声。

从和声传入中国以后,国人对和声的学习与运用也成了音乐创作中的有机部分。虽然西方的和声系统完整、理论全面,但是运用到中国音乐中时仍然会存在一些风格上的问题。音乐家研究探讨和声的民族化问题,至今没有一种民族和声理论能够较好地阐述民族和声。杨春林在书中根据调性和声学的原理,结合中国汉族音乐的调式特点与构成模式,探寻适合中国民族音乐调式的和弦结构与和声处理。

19世纪末20世纪初产生了以勋伯格、贝尔格等为代表人物的现代和声。现代和声是继古典和声、浪漫派和声等调性和声以后出现的一种新的和声思维。其出现一方面是由于和声协和性的不断改变,另一方面是在不断的音乐实践中对于调性的模糊与瓦解。“用原有的传统调性和声学来解释往往显得捉襟见肘。”杨春林在书中试图根据独立和弦的紧张度来探索近现代和声的分析办法,博采众长,表述准确。

古典传统和声具有完整理论体系支撑,而中国民族和声与现代和声目前尚缺乏相关理论,大部分是依靠作曲家与理论家的探索。“对现代派和声与中国民族和声进行各自单独的研究,可能会忽略和声作为一个统一客观存在的内在规律,产生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情况。如果再对现代派音乐与中国民族音乐设立独立的和声学,无疑会造成和声学理论的复杂化及某些矛盾。”杨春林在古典和声基础上,结合中国民族音乐与现代音乐的特点,寻找出一种新的和声理论“多元和声法”,对调性和声、民族和声与现代派和声进行统一的分析、标记,在书中第六章“多元和声法”介绍了该理论。樊祖荫认为,“多元和声法”是和声学理论中具有创新意识的探索,也是杨春林本人多年深入研究、深思熟虑、严密论证的结果,从治学的角度是严肃的、有成果的,也是难能可贵的。

卢旸/文

精彩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