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休闲之余喜欢看古装电视剧,大家对古代人的生活充满了好奇,有的人甚至想穿越回古代生活。
剧中经常会看到客栈的店小二,看店里来了客人,抹布往肩头一甩,上前问道:“客官是打尖还是住店?” 大家都印象深刻。却不知道 “打尖”是什么意思。
(相关资料图)
《水浒传》等名著中都说过对这一词语的灵活运用,总体来说都是代表:吃饭和短暂休息。
“天大地大,吃饭最大”不管是平民百姓,还是你身世多显赫,哪怕是皇帝活着也需要填饱肚子。
不同的人对食物有不同的见解,又因为特定的地域、身份等,形成了特色的餐桌文化,众所周知出家人不吃荤腥,宋朝人不吃牛肉,也衍生出一系列与饮食相关的词汇。
用斋、用膳、进食,都是吃饭的同义词,一听到“打尖还是住店”这句话,根据上下文和情景,也会明白这是店小二在问客人,是要吃饭还是住店?
但是店小二为什么不直接问要不要吃饭,而是非要用“打尖”这两个字眼呢?
首先“打尖”这个词,在古代也并不通用,就好像各个地方的方言一样。
这句话通常在客栈中出现,同时“打尖”还一直和住店两个词语搭配着说,大家就约定俗成一般的明白了,“打尖”就是到店里吃饭的意思。可是古代人为啥要把这么个看起来,和吃的没啥关系的词汇,来当作吃饭的同义词呢?
文字记载追溯到三千年前,王朝的更迭,使得每一个省份之间的方言都不同,南北方之间的差别更甚,沟通之后经常发现,自己说的别人不懂,别人说的自己也听不明白。
只有普通话的出现,才让南北方的人交流起来无障碍。“打尖”一词源自于古代京津地区的方言,大概是“打发一下舌头”的意思,因此 “打尖”也就和吃饭扯上了关系。
古代的客栈一般都提供吃和住,如果客人是中午之前到达,那么大概率就是来吃饭,只要不是缺心眼的店小二,一般也不会问客人要不要住店,谁会一大清早上来住客栈。
如果客人是下午来的客栈,店小二才会询问客人“打尖还是住店”。古代的交通不像现在这么发达,坐上飞机或者高铁,一天可以穿越几千公里不成问题。
而古代的日常出行基本都是靠走,最多骑着马,古代也没有什么路灯,也都是白天行进,夜晚出行有危险,会遇到劫匪或者野兽,所以不是十万火急的事情,大家都不会在晚上出行,客人只能选择住客栈。
店小二使用的“打尖”还有一些特殊的说法。其中有一个说法是类似于“大火”, 做饭肯定是要烧火才能做,于是翻译过来就成了“打尖”。
还有种说法: “打尖”中的“尖”是舌尖。舌尖是用来品尝食物的,尝到味道的器官就是舌头,所以“打尖”刚好用来询问是否要吃饭。
“打”这个字,与“打牙祭”有关。想吃点好东西的时候,现在就会用“打牙祭”来表达。两者一结合,就形成了“打尖”这个词。
“打尖”还有“打间”的说法,古代的客栈也和现代的宾馆相类似,会提供包房。大堂中好人坏人都有,而追求用餐环境,讲究牌面的大户人家,会选择单独的包房享受,不管就餐还是聊天,都可以免受其他客人打扰。
“打间”就是来一间包间里吃饭,因为“打间”的客人,经常都是达官显贵之人,为了显得尊重客人,渐渐地各地店小二都使用了“打间”这个词,来彰显客人的高贵。
就好像现在服务业,经常称呼客人为“贵宾”一样,而“打间”也慢慢写成了“打尖”
“打尖”也指一个动作,古时客栈最初为车马店,只是暂时歇脚没有住宿。古代大家都日出而作,而马不停蹄赶路的人,马匹会在路上筋疲力尽。古代设置了驿站,能让赶路的人有个歇脚的地方。但是出差的人,可以在驿站歇息。
而赶考的学子或者商人,都是不可以进驿站的,因此客栈这个行业也兴盛起来。古人需要让马上补充一下体力。
店小二牵着客人的马,来到客栈后院,把绑着缰绳的木棍,削得尖尖的插在地下,这一个动作就被称为“打尖”。
不管是哪种解释,都有自己独特的寓意,每个时代都会有新鲜的词汇,都代表着当时那个时代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