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李诚儒批评《跑男》《浪姐》又上了热搜,算是揭开了行业遮羞布,让人们陷入了沉思,也对这位北京大爷产生了兴趣。
北京有两种“大爷”,一种叫于谦,另一种叫李诚儒。
于谦这种呢,骨子里傲气,却又随和,三句话里有两句半话是挤兑人的,还有半句是夸夸自己的。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遇到自己不喜欢的人和事,插科打诨三百句,后加一句:“得嘞,你厉害,看把你能的!”
李诚儒这种呢,看谁不顺眼,管你是谁,脾气上来,眼角都不带夹Y的,开口就怼。
有些年轻人说了:“于谦大爷我认识,可另一位到底是谁啊,也没见演过什么男主角啊?!”
我来说说这位大爷的故事。
1贫民
2009年,李诚儒出演了连续剧《龙须沟》,一个“程疯子”的角色被他演绎得入木三分。
龙须沟是什么地方?那是当年老北京有名的“贫民窟”。
而李诚儒小时候也是在“饥饿”中长大的,1956年父亲去世,他才两岁,家里有11个孩子,全靠母亲扛枕木,砸路钉,卖包子养活。
家里永远吃的都是白菜,豆芽,还有柳芽。
一到春天柳絮飞满天,他就想哭,因为柳絮一开始落,就说明柳芽不能吃了,就要饿肚子了。
母亲只好把家里的桌子,柜子拉出卖。
就是穷到了这种程度。
都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其实是穷人的孩子不得不早当家。
李诚儒六岁就开始跟哥哥一起唱京剧,很小的时候就唱的有模有样。
12岁想考艺术院校,结果没有被录取,只好进了服装厂当缝纫工,拿16块的工资。
不过枯燥的工厂生活并没有磨掉他的雄心壮志。
几年后,他又回到了唱戏的行当。
曲艺这行,光有童子功是不行的,还得访名师寻高友。
当时北京人艺有一批老戏骨,是曲艺届的天花板,而李诚儒盯上的是京剧老戏骨董行佶。
可惜自己一没背景,二没关系,想拜师可不是容易事。
聪明的他只能用土办法:拦路拜师。
他跑到人艺门口,硬生生拦住了表演结束的董行佶,说明了来意。
董行佶看到了李诚儒的诚意,也有几分京剧架势,就跟他说:一周一节课。
董行佶知道,学京剧是个苦活,要坚持下来很难,很多年轻人学了一两个月就放弃了,他张考验一下李诚儒。
没想到李诚儒一坚持就是10年,风雨无阻。
学朗诵,练声音,练台词,他的台词功底就是那时候磨练出来的。
后来,就有了让他闻名天下的《大腕》里的1分20秒的那段经典台词。
台词从他嘴里出来像机关枪一样,一波接一波。
你感觉他好像在对你喋喋不休,又像是在喃喃自语,
把一个精神患者的癫狂表现得极其传神。
在这段“炸裂”的表演后,导演冯小刚立马抱住了李诚儒,周围也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这是后话。
2大亨
跟了名师,几年后他又考进了北京电影学院的进修班。
毕业后,也找了好剧组,他进了86版《西游记》剧组,科班出身,却做了剧务。
本想演唐三藏,结果被杨洁导演一口拒绝了。
可能是长相不符合主流审美,再加上剧务工作繁忙,虽然干了五年剧务,也没有混上一个角色。
这倒不是李诚儒演技不行,而是剧务做的太好了,开路,挑演员都是他在跑。
演沙僧的闫怀礼老师也是李诚儒在人艺里发现选中的。
杨洁导演也说过:“拍《西游记》没了李诚儒就如同我缺了一只手,我发现他是个人才。”
本来前途光明,很快就会出头,可李诚儒选了另一条路:经商。
当时流行下海,头脑聪敏为人豪爽的李诚儒也想试一试。
1990年,在北京最最繁华的西单,营业面积800平方米的“特别特”服装城隆重开业。
宣传页上这么写:
“特别热情的服务,特别合理的价钱,特别优质的商品。——总经理:李诚儒。”
那时是卖方市场,谁有货谁挣钱。
他又在《北京晚报》做广告,全北京选漂亮姑娘做售货员,
然后用空姐标准从5000个应征者里选了100个。
这与当年火遍全国的郑州亚细亚的策略不谋而合。
“特别特”的一天营业额可以超过50万元,进价100的衣服,售价是780。
当时北京的人均工资是50元,由此可知,李诚儒那时有多挣钱。
1991年,李诚儒做外汇的仓里放着1300万,美金!
当时的李诚儒贵为“北京四李”之一。
开的是奔驰560宝马320,穿的是几万块一套的进口西装,戴的是一万块钱一条的领带。
直到现在,在北京故宫旁边还有李诚儒家一套四合院,价值简直不可估量。
后来,他在一次节目上说自己儿子:“李大海没有本事,有什么可让我夸的呢?你现在人模狗样还不是父母给的?”
确实,比起自己当年的成功,他还真有资格说这样的话。
3回归
要问李诚儒人一有钱会是什么状态,他肯定会回答:“会犯糊涂”。
做生意如上战场,谁也不能保证自己是常胜将军。
卖衣服是挣到钱了,可在外汇市场李诚儒赔得血本无归。
虽然把屋子犄角旮旯扫扫,也有不少钱,可李诚儒思考了一年,自己到底喜欢什么?
表演,还是表演。
李诚儒果断退出,工厂出货,把该还的债都还上,离开商界,重回影视圈。
这时,他已经40岁了。
1995年,李诚儒在北影同学赵宝刚执导的《东边日出西边雨》中饰演吴永民,正式回归影视圈,也开启了自己的金牌戏骨之路。
《重案六组》里血性十足的大曾;
《过把瘾》中说“钱是王八蛋”的钱康;
《王府井》中由富到贫的王爷;
《我这一辈子》中命运多舛的刘方子;
《古玩虫》中城府极深的罗爷;
《私人订制》中一直想“脱俗”的导演;
《龙须沟》中歇斯底里的程疯子。
尽管很多都是配角,可很多时候都抢了主角的戏。
一个从底层起来的人,最能看清这个社会的真实;而一个经历了社会大风大浪的人,最能体会人生的酸甜苦辣。
《北京日报》这样评价他:
从《我这一辈子》到《王府井》,从《重案六组》到《龙须沟》,尽管年代背景、人物身份戏戏不同,但个个都是风骨傲立的“北京大爷”,都是李诚儒那"本故事纯属真实”。
4大爷
侯耀文曾经说过:“郭德纲一路坎坷走来,他势必要嫉恶如仇。”
郭德纲是嫉恶如仇,李诚儒是眼里揉不得沙子。
看到不好的现象,就要说几句。
从评价郭敬明的《悲伤逆流成河》时说的“如坐针毡,如芒刺背”,到他批评《甄嬛传》胡编乱造,害人不浅,他说过张国立,也批评过唐国强,就连大名鼎鼎的郑少秋,因为普通话不好,夹杂念了些数字,他也拂袖而去。
有人说他毒舌,也有人说他想出名,还有说他太较真,可真正了解他的人都明白,名利和钱财早已不是他的追求了。
他说的事情也都有理有据,并不是随口说出来的。
只是相比别人的圆滑和世故,他更真实而已,现在像他这样的演员不多了。
一直很喜欢李诚儒送给年轻演员们的一句忠告:
“人家请你来演戏,是给你饭吃!”
1991年,拍《编辑部故事》,李诚儒前来客串,冯小刚和王朔看完后一拍大腿:“这孙子哪找来的?”
赵宝刚说:“这孙子是我同学”。
冯小刚:“演的真他M好,跟过去骗我们那孙子一模一样!”
那时的冯小刚骑的二八杠自行车,而李诚儒开的是奔驰车。
看来被骂孙子不重要,只要戏演的好,早晚成大爷!
怕就怕,戏演的不好,还装大爷,说你两句,还不愿意听!
俗话说得好:先穿裤子在穿鞋,先当孙子再当爷!
与君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