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情悬疑电影《沼泽深处的女孩》已上映,不知道大家去看了没,算不上评价,但有一些观后感,作为一个不挑剔不专业,也不故作文艺的业余电影爱好者,个人认为这部电影从故事线条、拍摄画面,以及演员表演各方面都很赞。最后的神反转,原来真的是女主杀死了大渣男,女主真的很适合这个角色,清冷孤独又倔强。在正常人里面就好爱她,真的超级美啊,推荐推荐。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故事背景是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北卡罗来纳州,退伍回来的父亲用拳脚暴力将家庭硬生生打得支离破碎,妻子儿女接连被迫出走,最后就连父亲自己也走了,留下年龄最小的KYA独自在沼泽深处的小屋里长大成人。由于父亲从小告诫她不准和外界接触,加上总是形单影只,她逐渐成长为独行侠。一辈子只去过一天学校,却变成了大自然的好伙伴,自学成野生的生物学家,也成为了极具洞察能力和绘画天赋的书作家。
不过,这是作为观影者以上帝视角考察到的故事的A面,而故事的B面是整个巴克利湾的人男女老少都称这个女孩为marsh girl,认为她肮脏古怪。这也就是为什么凶杀案发生后KYA会成为头号嫌疑人。这部剧中,我很喜欢并且一直带着探寻的心情去体会的一个角度就是KYA的性情。本来以为在如此悲惨的生活环境中孤独长大的她会变成一个古怪、敏感且浑身是刺的人,但事实并非如此。
她的出版人形容初次见到她时的感受:害羞、温柔又有礼貌。KYA的性格可能从父亲那里得到的是伤疤,但却从更有力量的大自然沼泽地里获得了治愈。这不由得想到,在现在的社会中,一个人做错了什么,有什么过激举动,我们常常会简单归结为原生家庭不幸之类的理由。这大概是当下心理学读物最刻板的套路,有问题找童年,大概率不会错。的确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也不得不思考。
我们是不是太过多将个人的选择和性格等,归咎于儿时的经验,但相反却忽略了人格塑造的主动权在自己。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你就能成为什么样的人。辩护律师本认为这是一场胜算很小的官司,并对KYA表示出共情,“我知道你恨他们”。但KYA的回答却让我不得不为台词或者说是小说原著的语言叫好。她说的是,我不恨他们,而是他们恨我,他们猜测我、诽谤我、侵犯我、伤害我。
他们坐在审判席上审判我,但其实他们在审判着他们自己。生活的磨砺让她变得外柔内刚,家人接连离她而去、最爱的男友也一去多年杳无音讯,但她还有一个永恒的等待,等待妈妈能踏着家门口那条小路归来,但是却无法实现了。看到这里其实已经哭成泪人,好在哥哥的回归和男友相伴终老的结局让这个故事变得圆满,否则这周的电影时间又该让我意难平了,这个电影是改编于《蝲蛄吟唱的地方》这个小说。
其实还是更喜欢小说原名,感觉更美更有诗意。最后说点世俗的,这个游走在旷野与烟火气之间的女孩,她热爱自然,自然也回馈以厚礼给她,让她拥有了独一无二的天赋和吸引力,也让她变成一个自食其力、坚强又温柔的姑娘,山野间的孩子比城市养大的孩子还多了一份不寻常的灵动。KYA自然也是感激这片沼泽地的,正如同她自己被家人和男人一次次抛弃后所说,每次沉沦下去,最后都会有沼泽将她托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