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资料图)
我们知道在古代,皇帝主掌生杀大权,对很多事情都是说一不二的。所以说皇帝龙椅的位置对历朝历代的皇子们来说诱惑都是极大的。为了登上皇位,往往不顾兄弟情谊,尔虞我诈,非要厮杀个你死我活才行。举个简单的例子,唐朝的李世民虽然被后世称为一代明君,但曾经也为了皇位,亲手杀死了自己的哥哥,我们见惯了太多这样的明争暗斗,早已觉得这是一件正常的事情,可今天小编要和大家说的,是皇权世界的一股清流,明明有机会当太子,继承皇位,却将太子之位拱手让给他人。这样的高风亮节,颇有当年孔融让梨里的风范,那么这位视皇权如粪土的人,到底是谁呢?
这位太子,就是唐朝睿宗皇帝的大儿子,叫做李宪。当时唐朝有这么一项规定,立太子,一定要立皇长子,也就是说作为皇帝的第一个儿子,李宪生来就是一个做皇帝的命,要是换了旁人,知道自己生下来就可以做皇上,恐怕早已高兴得乐开了花,可咱们这位皇长子,却把这件事情看得很淡然,竟然跟自己的父皇主动请命,说自己的性格不适合当皇上,自己的三弟李隆基才是当皇帝的最佳人选。
听到自己儿子说的这番话,皇帝十分的不解,因为当时唐朝正处于繁荣安定的状态,这个时候登上皇位,几乎可以说就是去享福的,而且在古代,有朝一日能当皇帝是所有人的梦想,儿子说出这番话,让皇帝怀疑自己是否听错了。可事实证明并没有,他一再强调自己性格软弱,不是当一国之主的材料,自己的三弟李隆基,无论是在但是或者是谋略上,都远远超过自己,如果让他当皇帝,肯定能带领唐朝走向巅峰,并且还劝诫自己的父皇,废除立长子为皇帝的制度,应该选贤不立长,这样才有助于唐朝的发展。可老祖宗的规矩,哪能说改就改,皇帝一口回绝了他,并警告他,不要再有此想法,本本分分的当好太子,待到日后继承皇位就好。
可再观李宪,并没有舍弃自己的这一想法,反而一而再再而三的上书,为大唐基业着想,一定要立李隆基为太子。经过这样的软磨硬泡,皇帝也最终松了口,终于下诏改换太子。还真别说,如此谦卑的皇长子,在这之前还为闻所未闻。
其实李宪在能有这样的想法,还是与他本身的性格有关。他不喜权贵,也不愿意和朝中的大臣打交道,更不愿意为国事操心,只想做一个闲云野鹤的王爷。他喜欢的仅仅是吟诗作对,诗词歌赋,并且极度热爱音乐,在乐器方面颇有造诣。这一点和陶渊明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不愿为五斗米折腰的人。
而事实证明他的抉择是正确的,李隆基杀伐果断的性格,无论从哪一方面来讲,都很适合当皇帝,刚登基就创造了开元盛世,得到了老百姓的称赞。当时太平公主干预朝政,如果换做是李宪登基,能不能像李隆基这样打压朝中势力,我们并未可知,可依照李宪的性格来讲,基本是不太可能的。
角度换到李隆基这一边,他对自己的大哥也是一直怀有感激之心的,毕竟没有大哥三番两次的劝解,就没有今天的皇位,也没有机会施展自己的雄心抱负,这一切的一切,都源于李宪的退让,才成全了自己。为此他一直厚待李宪,给了他一辈子用不完的金银珠宝,让其无忧无虑地度过了自己的一生。李宪去世的时候,李隆基追封他为皇帝,虽然他的儿子表示不敢接受这个谥号,但李隆基还是这么做了,可见在他心里,自己是因为大哥做了这个皇帝,这个皇位也原本应该属于李宪,在他死后也应该还给他。同时他也把你现在最宠爱的元妃,追封为了皇后。李宪的这一做法,不仅成全了自己,也成就了他人,实为一个明智之举。
退一步海阔天空,试想如果是自己贪恋皇权,登上皇位,依着李隆基的野心,是否也会像其他人那样,弑杀兄弟,与其性命不保,不如早早退出,还让自己的兄弟感激涕零。从另一方面来说,何尝不是聪明的表现呢?如果古代的皇子能多几个像李宪这样的人,恐怕很多惨剧就不会发生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