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2年的调研中,新中产给财富状况满意度的平均打分只有2.9分(满分5分),相较2021年降低了0.36分。
文/巴九灵(微信公众号:吴晓波频道)
(资料图)
“任何一个中年人都见证了希望和期待的坍塌,并体验到天赋、智力以及勇气本身的限制。那些35岁以上的人遭遇了大量的失望和心痛,其程度甚至超过了青春期的暗恋破灭。”
在今年出版的新书《中年之路:人格的第二次成型》中,荣格派著名心理分析师詹姆斯·霍利斯,对中年人有了这么一段“诛心”的解读。
在他的笔下,12岁—40岁,是一个人的第一个成年期,这个阶段,人有了工作,结了婚,为人父母并成为纳税人。
在这个阶段,人们天然认为自己走出了青春期的困惑,以上这些角色会确认自己的身份,提供满足感,并消除对未知的恐惧。
其中,31到40岁,已过而立,年近不惑,是这个阶段的最后十年。
我们跟踪调研访谈了7年的新中产人群,大多集中在这个年龄段。
▷工作上,他们中上班族占67.5%;创业者占14.6%;
▷家庭上,已婚者81.8%,已育者71.4%;
▷收入上,他们的个人年收入约为20万—30万元。
但他们中的大部分,还不能与未知的恐惧和解。
这在今年的财富数据调研上,尤为明显。
在2022年的调研中,新中产给财富状况满意度的平均打分只有2.9分(满分5分),相较2021年降低了0.36分,其中35岁及以下的新中产群体对财富的焦虑更突出,这一群体在满意度评分上低于平均水平线。
大环境的波动,是新中产财富心态略崩的主因。
在《2022新中产白皮书》调研报告的财富篇开端,我们列了今年影响新中产财富的四个关键词,分别是经济下行、稳楼市、股市波动、全球通胀。
从字面上看,都不是什么好消息。
宏观的种种利空,都投射到新中产的财富水平变化上。
2022年,我们的调研显示,31%的新中产财富出现缩水,40%保持稳定,29%出现增长。值得一提的是,财富缩水的人群比例,是2021年的近4倍,此外,更突出的是,9%的人在2022年遭遇了30%以上的财富缩水,这一比例在2021年仅为2%。
他们中,有人亏在了股市。
这一年里,有半数新中产遭遇投资亏损,只有不到三成的人获得了盈利。
有的人对楼市丧失了信心。
截至2022年11月14日,微博话题#房贷借款人提前还贷明显增多#的阅读量已接近1亿,而我们的数据显示,有12.8%的人准备提前还部分房贷,9.8%的人虽然有提前还贷的念头,但无奈手头资金受限,此外还有3.6%的人准备一次性还清房贷。
投资理财的不顺意还与对楼市的低信心有所联动,理财不如提前还房贷,如果将投资规模与还贷意愿交叉来看,我们发现,投资理财金额在10万—20万元的新中产,有意提前还掉部分房贷的比例最高,占比达17.6%。
对新房的投资也降至我们多年调查数的冰点。在我们的调研中,2022年出于投资、学区房目的购房的新中产占比,较2021年分别下降了55.5%和41.9%。
同时,超70%的新中产购房是为了置换自住或结婚/首次购房,房子之于新中产,投资属性明显下降。
有的人囤货,并开始爱存钱。
业内术语叫:高储蓄率。
在我们的新中产调研中,配置了活期/定存类和商业保险类资产的新中产占比最高,分别有86.1%和71.8%的人配置了这两类资产。
呼应到更宏观的维度,是这样的几个数据表现:
◎2022年以来,居民储蓄率大幅上升。截至2022年上半年,居民储蓄率达36%,较年初提升5个百分点。
◎银行存款利率降低,但不减居民存款热情。根据央行调查数据,截至2022年8月,我国住户存款规模较年初增加10.8万亿元,是2021年同期的2.3倍。
◎存款定期化明显。2022年前三个季度,合计定期存款占全部新增存款比重高达91%,活期存款仅占9%,而2016年活期存款占比高达56%。
◎居民预防性储蓄意愿明显提高。根据央行第三季度城镇储户调查数据,超过58%的居民倾向于“更多储蓄”。
因此,“稳健”,成为我们今年对新中产投资理财需求的总结。
无论如何,财富满意度低、新中产与不确定性和风险为伴的2022年即将过去,随着防疫政策的放开,一些新的可能性渐露曙光。
10月31日以来,市场叠加对防疫放松的预期和放开政策的落地,上证指数已上涨近10%,楼市政策上,包括允许房企融资在内的“三箭齐发”,楼市的政策底变得更加瓷实。
2023年,我们的财富是否有更好的机会了呢?
前天,晓报告团队围绕《2022新中产白皮书》调研报告中财富篇的数据,连线了几位资本市场、房地产市场的专家,请他们为新中产人群的2023年财富规划提些宝贵的看法和建议,接下来,我们摘录了其中的几个精华观点供你参考。
如果你想了解更多关于《2022新中产白皮书》调研报告里的数据和内容,除了财富篇以外,我们还有对这一人群在消费、家庭、社会关系、职场、产业等多方位的洞察。
1.话题关键词:楼市
张波
■58安居客房产研究院分院院长
今年9月底以来,在中央和地方政府高频刺激下,房地产市场迎来政策利好,下半年市场升温的确定性比较强。预计到明年上半年,市场复苏还会经历一段“过渡期”。
从供给侧来看,随着房企融资支持政策的不断出台,大量排名靠前的房企会暂时上岸,短期流动性问题将得到解决。
从需求侧来看,房贷利率层面目前已经处于历史性低点,特别是针对首套房利率的降低,可以提振购房者的入市信心,并且在部分刚需比较集中的城市和区域起到明显作用。
实际上,土地市场的回温,对一个城市的信心提升也有明显的刺激作用。预计5大国家级核心城市群的回温速度较快,分别为长三角、大湾区、长江中游、成渝以及京津冀城市群。
以2021年的数据来看,泛长三角城市群为例,该城市群GDP占全国总GDP比重是24%左右,人口占比是16%左右,而商品房的销售占比达到了31%。16%的人口对应31%的商品房销售额,可见该城市群居民对房产的旺盛需求。
我们再从另一个视角——城市等级维度,来看未来的房产发展空间。
一线城市,发展空间是确定性最强的。在这一轮的市场波动中,尤其是北京和上海的市场调控放松力度很弱,但房价依然很坚挺。未来,随着大量高学历、高收入人群的流入,也能更好地支撑房地产市场。
新一线城市,是下一轮周期中最值得关注的。比如杭州、武汉、南京、西安等强省份的省会城市,产业经济处于高速发展的状态,未来将吸纳大量的大学毕业生和新市民流入,这对城市建设和房地产市场需求都是利好一面。
同时,我们也要特别关注城市内部的分化。比如上海的5大新城,未来能够吸聚的人口总量、产业发展等有很大的差异,这也决定了不同区域的房价表现。
2.话题关键词:A股
赵启欣
■盈添财富管家创始人
2022年的A股市场,整体呈现出明显的震荡回调格局,表现偏弱。对投资者产生最明显的两个影响是:一是收益回报表现较差;二是投资心态更偏向保守,整体的资产配置规模没有明显的浮动,市场观望情绪浓烈。
但正是在当前大类资产处于拐点阶段,市场尚未出现过热局面的环境下,我们可以有寻找优质资产、优化资产配置的好契机,也就是要形成逆向投资思维。因为这时候,我们可以有有更多客观情绪的考虑,也可以比较从容地去研究各类资产情况。
整体来讲,2022年是债强股弱的市场状态,但预计明年会出现扭转情况,也就是A股的权益市场表现会比债券市场表现更优。
这就需要个人的固收类资产做出相应的调整,可以关注市场筑底后的增长趋势,重点配置一些权益类资产。
从A股市场的结构性角度来看,可以关注两大方向:第一,战略科技和自主可控,比如信创、军工等方向;第二,央企蓝筹的估值体系的重建,比如建筑类央企等优质蓝筹企业。
从常规的产业板块角度来看,也有两个大方向值得关注:第一,目前和未来将持续增长的赛道;第二,估值极端便宜、有阶段性修复机会的赛道,不过这部分会和央企蓝筹的板块有一些重叠。
前一种产业方向中,又细分为两个具体的赛道:第一种,可以在高景气、长坡厚雪的投资板块内,寻找一些渗透率还不高、前景比较广阔的细分领域机会,比如与新能源汽车板块内的智能座舱相关的细分赛道。
第二种,可以在前期景气程度比较低的板块内,寻找政策、环境等基本面将迎来拐点的领域,比如医疗器械领域的公司当前处于历史估值的最低位,但随着集采和医保控费力度温和化等,未来也会有一定的投资机会。
另外,对于其他资产类型来说,比如之前受到抑制的贵金属类资产,在美国12月加息放缓,甚至可能在明年上半年结束加息的情况下,明年的收益表现将好于今年,而且呈现出正收益的状态,可以作为压舱石的避险资产配置选择。
3.话题关键词:高储蓄率
赵启欣
■盈添财富管家创始人
回顾2022年,外部局势不稳定叠加疫情反复,国内市场面临“供应链受损、产业订单下滑、预期不稳定”等多重情况,全年经济复苏形势严峻。
对于居民而言,宏观经济下行周期影响下,大家对未来预期也相对谨慎,购房和消费的意愿随之疲软。同时,受美联储加息影响,全球大类资产出现较大波动,没有显著的投资机会。
消费和投资的放缓,传导出来的正是居民的高储蓄率和债务的刚性需求。也就是说,居民更爱“存钱”了,并倾向于通过降低负债规模,来降低未来家庭财富的不确定性。
不过,我相信高储蓄率是阶段性的,随着接下来房地产市场、消费、A股市场等环境出现拐点,居民对未来的悲观预期在明年会出现扭转局势。
叠加低利率环境和资管新规等影响,居民的存款未来或将发生“搬家”,即储蓄搬家。
实际上,每一次“储蓄搬家”的背后,也映射着股市的涨跌起伏。回看历史上的四次储蓄搬家,相对应了四次牛市:
第一次在1999—2000年,储蓄搬家形成了著名的“5·19”,上证综指在1999年、2000年分别上涨了19.18%以及51.73%。
第二次在2006—2007年,特别是2007年储蓄负增长高达9589亿元,这次是股权分置改革引发的超级大牛市,2006年上证综合指数涨幅高达130%,2007年10月更是创造了6124点的历史最高点。
第三次在2008—2009年,经历金融危机后,政府采取了四万亿计划拉动经济复苏,股市也随之反弹。2008年10月—2010年11月,沪指从最低的1664点上涨至最高的3478点。
第四次在2014—2015年,这一时期被称为“杠杆牛”时期,2015年上证指数从2000点一路上涨到5178点,成为2007年以来历史第二高点,连续几个月日成交量过万亿。
本篇作者|和风月半|晓琴|当值编辑|武新月
责任编辑|何梦飞|主编|郑媛眉|图源|VC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