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典 >

环球报道:她的出生,仅仅是为了救姐姐,面对自私的母亲,她选择告上法庭

时间:2022-12-17 22:44:54       来源:陈大哥聊电影

俄国文艺理论家车尔尼雪夫斯基曾经说过:“艺术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

近日在网络上看到一位产妇,为了救自己白血病的弟弟,宁愿流产也要捐献骨髓。而她的弟弟目前为了不拖累家人,拒绝一切治疗。


(资料图片)

这样活生生的现实事件,和2009年伦理剧《姐姐的守护者》中的故事情节是如此相似,但值得庆幸的是,在这对姐弟中间,没有一位自私得让人发指的母亲。

这部小成本伦理剧,改编自美国作家朱迪·皮考特的同名小说,它在出版后就获得了美国“爱德华奖”、美国马里兰州“黄雏菊奖”、美国伊利诺伊州“林肯图书奖”等诸多荣誉,更被导演尼克·卡索维茨看中,不顾题材的敏感性,毅然开始拍摄。

作为电影人,他是合格的,这部被贴上“励志”“温情”标签的电影,不光获得业内好评,还在豆瓣拥有8.0以上的高分,一直作为小成本经典被人们推荐。

但是本人在看过这部电影后,极度不适,甚至不愿意重温,直到今天看到现实中的相同事件,才将这部电影拿出来表达自己的观点。

在常规的推荐中,影评人常常将视角放在姐妹情深、以及最后的美好结局上面。但不要忘了整个电影一开始描述的就是一个小女孩反抗。

一个生长在健康快乐环境中的小女孩,会起诉自己的父母吗?

这根本是一个“伪问题”,熊孩子可能会淘气,做一些让父母抓狂的事情,但严重到起诉自己的父母,即便是米国,也是极少数。

那么这个小女孩到底承受了什么,才做出如此出格的事情?甚至让见惯各种奇葩事件的律师都为之动容,破格接了一个13岁小女孩的案子。

这个长相平凡,穿着随意的小女孩安娜,是一个试管婴儿,她也是在父母期待下出生的,但小小的她不知道,父母对她的期待,并不是要爱护她长大,给她幸福的一生。

而是从她出生开始,就要背负为白血病姐姐,提供一切救助需求的“器官库”。

安娜从5岁开始,就被强行按在手术台上,提取各种细胞和骨髓,让自己的姐姐活下来。我不知道其他观众看到这个哭闹不止的小女孩,被按在手术台上是什么感受?但当时我自己泪奔了。

可惜影片对这一段只是一带而过,没有表达任何的情绪。只有在最后,安娜父亲对这些年的行为进行反思,才明白他们夫妻对小女儿的残忍。

但这时候的小安娜,已经在父母的安排下,上了8次手术台,不管是脐带血、白血球、干细胞、骨髓,她都得源源不断地为姐姐提供。

在小安娜11岁时,姐姐凯特的白血病又严重了,导致了肾衰竭,母亲这一次要求安娜为姐姐捐献一个肾,这时候安娜反抗了,她找到律师控告自己父母11年来,侵犯自己身体的使用权。

这部电影用了大量的篇幅去描绘姐姐与病魔斗争的经历,也描述了一家五口表面上的幸福。明显在规避母亲的自私,用一种逃避式的论调,在传达导演想要表达的“守护和关爱”。

电影想将母亲沙拉塑造成一位一心救助女儿的偏执型母亲。但是整个事件却显示,这个人不配为母。

在对待小安娜这件事情上,首先她不是想要一个女儿,而是在医生的暗示下,用试管婴儿的方式制造出安娜,她对小安娜有目的性,本身就违背了人类对“母亲”的定义。

更重要的是母亲沙拉营造的一切温馨家庭氛围,都是为了让姐姐凯特有一个舒心的家庭环境。她眼中只有这一个女儿凯特,忽略了自己还有一个性格内向的儿子,和一个尚未成年的女儿。

特别是当女儿乖乖听话,捐献姐姐所需的“物资”时,她就对安娜温情有加,但是当小安娜反抗不愿意提供自己的“肾源”时,她就在法庭上公开辱骂自己的女儿。

特别是当安娜的律师说:安娜在11年里做了8次手术,为姐姐捐献了她所能捐献的,但是母亲没有一次询问过她的意愿。

母亲沙拉却大喊:我是为了凯特,为了这个家。

律师再问:你是为了这个家,你是为了凯特,谁来为安娜呢?

是的,在她的理解中,凯特是她的“家人”,而安娜却不是,她对安娜没有母爱,却妄图用所谓的母爱压力,来捆绑安娜为凯特付出,这样的人是何其的自私。

但影片最后却一直通过姐姐凯特的弥补,来美化母亲,甚至用一个类似圆满的结局,让一家人重新愉快地生活在一起,纯粹为了电影主题而强行找补。

即便电影有高分,即便电影有过获奖提名,我也不认为这样的电影值得推荐。

精彩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