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典 >

百集纪录片《如果国宝会说话》让文物自己“讲述”背后的故事:世界微速讯

时间:2023-01-10 09:44:19       来源:扬子晚报


【资料图】

“叮,您有一条来自国宝的留言,请注意查收。”熟悉的台词响起,由中宣部指导,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国家文物局联合摄制的百集纪录片《如果国宝会说话》跨年特别呈现于1月7日温暖收官。2018年元旦,《如果国宝会说话》初登场,计划用每集五分钟、一集讲一宝的形式,介绍全国各地的国宝,圈粉无数。此次“跨年特别呈现”精选的9件国宝级文物,每一件文物背后都有着动人心魄的故事。一起来看节目如何让苏轼下场自嘲,让深藏南京的梅瓶开口“说”苏麻离青。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张楠

1月8日,是宝藏文学家苏轼的986岁生日。其《黄州寒食帖》堪称行书典范,而其上汇集的黄庭坚、董其昌等书法家题跋与多位文人、帝王的印鉴,以及它三次逃过火灾侵袭、至今保存完好的神奇命运,都使这帖近古书法中的精品成为穿越历史的文化参照物。在《如果国宝会说话》中,彰显《黄州寒食帖》的笔势墨色,纪录片结合书法脉络拆解字体。放大了数倍的结字左秀右枯,让观众直观清晰地感受苏轼笔锋的力量与缠绵。体现这部法帖的奇迹经历,纪录片在旁白同时预设弹幕留言“划重点”,于是观众看到“苏轼”亲自下场自嘲,不同时代的历史人物隔空喊话,古人在法帖上写题跋,今人在视频里发弹幕。这样的设计不仅让电视端和新媒体端的受众同享交互乐趣,更让历史的潜台词鲜活露出。

南京市博物总馆馆藏“元青花萧何月下追韩信图梅瓶”也登上此次《如果国宝会说话》“跨年特别呈现”节目特辑。去过南京市博物馆的朋友或许看到过这件元青花“萧何月下追韩信图梅瓶”。节目用另类的文案揭开了梅瓶背后的韩信,“一个用苏麻离青画出来的书生,要上一条用苏麻离青画出来的船,他的身后一个用苏麻离青画出来的官员正骑马追赶,”这书生便是韩信,官员便是萧何。从受到刘邦重用,到最后死于乱刀,观赏梅瓶短短数秒,仿佛看到了,韩信一生的命运。

苏麻离青是什么?又称苏泥麻青、苏勃泥青、苏泥勃青等,简称“苏青”,是烧瓷器的时候往上画的染料,通俗地说就是一种染色剂。其主要成分是氧化钴,原产自波斯,元代传入中国,渐用于元青花的烧制,这种青料高铁低锰,烧成之后,青花会呈现如局部铁锈痕,锡光斑痕等独特的风格,倍受珍视。

据悉,景德镇历史上使用苏麻离青主要有三个时期,一是元代晚期,二是明洪武时期,三是明永乐、宣德时期。由于烧制工艺不同以及火候、还原气氛不同诸原因,苏麻离青在各个历史时期的呈色情况有明显区别。这当中,由于郑和七下西洋带回大量的苏麻离青矿料,尤以明永乐、宣德时期的青花瓷器存世量最大,也最具代表性。

据摄制组介绍,视频采用8K数字影像、高精度三维扫描、微痕提取、全形拓等技术手段,用“知识图谱”的方式,讲述了各种纹饰的故事。梅瓶上的很多符号都被抠下来,变成一个个小人,背起了其他的符号和花纹。小人们或跳或跑,活泼可爱,成了短片里的亮点。

记者从南京市博物总馆了解到,南京市博物总馆这件元青花,虽以“萧何月下追韩信”故事为主体绘图,但仔细端详即可发现,梅瓶上的萧何着唐宋衣冠,与故事发生的年代是不符的——这是因为故事和人物形象来源于元杂剧《萧何追韩信》。剧演韩信大雪天归来,受到妻子的奚落,烦恼出门。又遇恶少仗剑相欺,韩信忍辱三穿其胯下。后来韩信初投楚霸王项羽,楚王不用;改投汉王刘邦,亦不被重视,于是决意离汉他奔。丞相萧何得知,月夜追来,韩信复回汉营。刘邦筑坛拜韩信为将。这个故事体现了对优秀人才的极端渴望,与明初朝廷激励群臣、惜才赏赐之风有关。

这件元青花梅瓶是明代开国功臣沐英的陪葬品,沐英墓中出土如此贵重之器,有专家认为应该是宫廷赏赐。元青花被放在明初墓内,或元青花技艺在明初仍然被沿用。因此“元末明初”是目前恰当的时代认定。1950年,南京沐英墓被盗,后在文物专家和公安部门的合力保护下,该件梅瓶回归国有博物馆,向公众展示元青花的独特魅力。

精彩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