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遥获得茅盾文学奖时,连去领奖的路费都是借的。很多人都为此而唏嘘不已,觉得路遥的窘迫与他的盛名不符。其实大可不必作此感慨。上世纪八十年代,职工的平均月收入仅60元,农民收入则更低。路遥作为一个成功的作家,一方面有稿费,另一方面还有国家和地方上的津贴,他的收入绝对比大部分人都高。
以1982年发表的成名作《人生》为例,其稿费1300元,就相当于工薪阶层两年的收入了。《平凡的世界》出版后更是获得了3万的稿费和1万的奖金。要知道,那时候一个家庭能有一万元就会被称为“万元户”,受人艳羡。
【资料图】
所以,路遥没钱的原因并不是收入低,而是花钱过于大手大脚。路遥的烟瘾很大,喜欢喝咖啡,并且是只抽好烟,只喝好咖啡。去参加会议,他放着免费的早餐不吃,而是去咖啡店吃西式早点。
在普遍的印象里,老一辈穷怕了的那些人应当是最知道节俭的,可为什么贫苦出身的路遥却有这样的消费观呢?
这一切还要从他的童年说起。
1949年,路遥出生在陕北一个贫困的农村家庭。那个时候的农村缺衣少食是常态,家家户户都勒紧裤腰带、掰着手指头精打细算着过日子。而路遥的家庭比一般家庭还要贫困一些,怎么都过不下去日子了。
于是在兄弟姐妹7个里,父亲选择把路遥过继给他大伯,以此减轻一点家庭负担。
4岁时,路遥就会为家里割猪草、拾柴火;7岁,路遥开始了寄人篱下的生活。无论一个孩子多么懂事,多么会去理解父母,当他孤身一人在一个陌生的环境里生活时,也会有被抛弃的委屈吧。
贫穷给路遥带来的不仅仅是和父母分离,还有在同龄人中受到的屈辱。
学生时代的路遥学习文具不够,常常买不起几分钱的纸笔;食不果腹,总是需要自己去觅些野菜野果,甚至偷人家地里的菜吃;破衣烂衫,从不敢站在同学们面前,个中辛酸非三言两语能道尽。
而这些都不是最痛苦的,最痛苦的是:路遥自尊心最敏感的年纪,也正是少年们最懵懂肆意不懂尊重的年纪。
他们曾将馒头丢在地上让路遥去捡来吃,也曾将衣衫褴褛的路遥拉到人群中嘲笑,同时也有好心的老师同学同情他、接济他。
路遥是个非常好强的人,所以无论是被嘲笑,还是被同情,给少年路遥带来的都是屈辱,以及想甩开这一切向上拼搏的动力。
在这样的环境下,路遥没有自怨自艾、自暴自弃,终于在1973年上了延安大学,然后在1982年就以文学作品成名。
30年来,贫穷如跗骨之蛆一路伴随了路遥的童年、少年、青年时代,成为了他刻在心头的伤痕。而此刻,路遥终于彻底摆脱了贫穷——单从物质的角度来说。
纳博科夫曾说过,贫穷和咳嗽是无法隐藏的,越想掩饰越容易暴露。
一个人穷过的痕迹无论怎样都掩盖不住,作家的贫穷则在作品中透露得清清楚楚。
比如同为武侠小说,金庸笔下的美食是繁复精致的,而古龙笔下的主角们则多对大鱼大肉、肥鸡肥鸭大嚼大啖。读者一眼便看出,古龙年少时应该过得不如金庸富裕优渥。实际情况也确如读者所猜想。
同样,《平凡的世界》中的孙少平身上也有着路遥的影子。
当孙少平在雨雪交加寒冷的学校操场上,偷偷摸摸地去拿自己那两个代表着贫穷的黑面馒头时,当他喝了剩下的菜汁,却又猛然落下泪来时……
其实这个时候的路遥已经过着非常挥霍的生活了。当他写下这些情节时,或许刚抽完一包价值别人半个月收入的香烟,喝着当时很多人都没见过的洋咖啡。
可惜,这些都不能治愈年少时留下的伤口,“贫穷”成了他内心无法消除的隐痛:“像我们这样出身的人,最大的敌人是自己看不起自己。需要一种格外的张扬来抵消格外的自卑。”
所以,路遥花钱大手大脚,就像是一种报复性消费。从精神的角度来说,路遥从来都不曾摆脱过贫穷。
观路遥此生,前半段艰苦屈辱,后半段则一直笼罩在前半段的阴影中,还没来得及被时间治愈,又在42岁早早离世,可算是不幸的一生了。
但在这短暂的一生中,他坚韧刻苦,改变了自己的命运;视文学如生命,创造了一部部优秀的作品。其不畏艰辛的精神、强大的毅力,鼓舞了一代又一代人。
每个人的人生都不过是在无垠的时空里借了短短几十载。路遥这颗流星,曾尽力地燃烧过自己,也算不虚此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