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典 >

【天天快播报】镭、钯这两个字来自朱元璋?真相太雷人了!

时间:2023-02-09 19:03:19       来源:米粒妈爱分享

文 | 米粒妈

米粒妈承认,我每次推荐纪录片(的目的)≈ 带娃学习。


(资料图片)

我是有点过分喜欢夹带私货了,这几年,语文、历史、人文相关的纪录片推荐了真不少:

【名著】看完这8部经典名著电影,寒假语文突飞猛进(附观影链接)

【大语文】这7部大语文神片,寒假弯道超车必看!

【语文】央视拍的大语文纪录片真是绝了!强推!

【阅读】有了这6部纪录片,还怕孩子学不好语文?

【历史】赞爆!这6部历史纪录片,值得孩子刷N遍!

【人文】亮家底:是时候让你们看看老母亲的私藏了!

【趣味】惊呆!有这7部纪录片,娃连动画都不看了!

【自然】这8部神仙纪录片太香了,快给孩子安排上!

但是,话说回来,看纪录片这种形式,还是属于非常柔性的鸡娃。

在母慈子孝的氛围下,巧妙地将孩子的休闲变成另一种学习,是不是也可堪称高年级老母亲的必修课???。

所以,这次作为“找纪录片小能手“,米粒妈又有特别的好货要呈上:

我直接按照数学、文学、生物、物理、化学等主题进行分类,给大家分享10部高分学科启蒙纪录片。

直接了承包米粒的整个寒假,就问你给不给力???鸡不鸡血???

知道你们也会很喜欢的,那咱就话不多说,上片单。

老规矩,文末米粒妈会留下观影链接。

数学启蒙:数学的故事

豆瓣评分:9.0

适合年龄:10岁+

米粒妈一提到数学,无数老母亲是不是眼睛都直了。

这部纪录片最酷的是,它讲述的是“数学的故事”,是从历史人文的角度来讲数学是怎么一步步发展到今天这个样子的。

开篇的主讲人,是数学家桑托伊。

他先带领我们走进了人类最早的两个古文明:古巴比伦和古埃及。

当中国还是炎帝黄帝的时候,古埃及人开始修建金字塔了。

四五千年前的古埃及人,为了更好修建金字塔,他们采用现在还在使用的十进制计数系统。

还有分数、几何计数的概念、圆周率的计算等,开始用数学思维构建世界。

看到这些,突然有种带着米粒做题,但不用我辅导的快乐。

如果说埃及和巴比伦文明中出现数学,是现实的需要,那希腊就为数学引入了更高阶的思维方式:推理演绎,基于公理进行证明。

西方数学启蒙早,咱们神秘的东方,厚积薄发,在数学方面同样硕果累累。

单单说中国。

就发明了最早的数独、三次方程的解答,比牛顿早了几百年;还有奇葩猎奇的数列知识的运用。

虽然这个数列运用的初衷,是为了帮助皇帝了解在哪一天都有哪些嫔妃侍寝,但大家也看得出来,它的故事性还是特别强的。

此外,纪录片还介绍了笛卡尔、牛顿、莱布尼茨、高斯等等数学家;以及各种数学专有名词:欧拉公式、双曲几何、高维几何......

让米粒妈开心的是,即使名词有点抽象,可是BBC用了非常形象的三维动画,加上主持人的讲解,让孩子可以去自行理解、消化。

看完这部纪录片,真可以让孩子对人类数学历史有了一个百科全书式的概览。

而我最深的感受,就是历代数学家对人类理性精神的坚持。

德国数学家希尔伯特,他坚信通过人类的思想和努力,可以解开一切迷题。

让孩子从枯燥的数字、公示里跳脱出来,用故事和历史的视角来看待数学,让他们彻底了解为什么“数学是一切科学的基础”。

文学启蒙:英国小说家们的自述

豆瓣评分:9.1

适合年龄:10岁+

米粒妈分享完了数学,依然少不了说语文。

这部纪录片不长,共3集,每集60分钟。

它按时间顺序,把20世纪的英国文学分为3个时期:废墟之中(1919-1939)、焦虑时代(1945-1969)、无所畏惧(1970-1990)。

纪录片里出现的每个作家,个个如雷贯耳,都是扛把子的存在。

弗吉尼亚·伍尔芙、乔治·奥威尔、《指环王》的作者托尔金、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多丽斯·莱辛等等。

BBC百年来采访无数名流,积攒下数不尽的音视频资料,这次终于派上用场。

除了弗吉尼亚·伍尔芙采用了音频资料,其余,全部采用之前拍摄的作家真人影像资料。

米粒妈记得有人说,好的文学是对时代的描摹。

纪录片的第一集讲述了冷战前期的英国文学,托尔金、乔治·奥尔维·、威廉·戈尔丁纷纷登场。

他们用自己的笔写出了冷战中英国人的焦虑和不安。

就拿大家熟悉的《指环王》来说。

里面的至尊魔戒,就被当时的评论家看作是原子弹的象征,虽然作者托尔金老爷子一直否认,但是并不妨碍很多人这样认为。

因为二战的残酷,让很多人失去了对“理性和进步”的信仰。

这部片子非常精彩,它用英国作家们的自述,呈现出了精彩纷呈的20世纪英国文坛。

而跟着这部片子,米粒妈又不自觉地在购物车上添置了不少书。

不过这部片子讲述的作家偏向严肃批判文学,其他方面很少涉猎。

因此米粒妈建议拿给10岁以上的孩子看,再小的话我怕看不懂~

化学启蒙:门捷列夫很忙

豆瓣评分:8.8

推荐年龄:6岁+

米粒妈之前觉得中国历史文化类、美食类纪录片很强悍,科普向的差点儿意思。

但是这部《门捷列夫很忙》颠覆了我的既有印象。

动画丰富、语言幽默,很快让孩子燃起对化学的兴趣,看完之后,米粒说他也想做一名“当代炼金术士”。

片子从名字中就显示出了它的“不正经”,这个也奠定了整部纪录片的风格:轻松、滑稽,可以说是“轻喜剧”的化学纪录片。

配上动画,一下子就吸引了不少孩子的注意力。

虽然“难得请到”门捷列夫出场,但还是得说一说门捷列夫的前辈们。

这就涉及到了化学史方面,里面提到了古希腊的四元素论:水、火、气、土。

这里中国人表示不服,我们的五行学说比你的还多出一个,而且比你复杂。

哈哈哈,这里的动画调皮的很。

这些虽然逗趣,但不是简单的笑料拼凑,而是有一条内在的逻辑主线的:

门捷列夫就像一个可爱的导游,带着大伙走进元素周期表这个“大乐园”里,探访一个个“天赋异禀”的元素。

这样就把抽象的科学,外化成可爱的“门大爷”。

此外,还有科普小知识,元素周期表的中文名由来,原来和明朝皇室有关。

朱元璋规定皇室子弟要按照“金木水火土”取名。

后来因为子孙太多,带有这些偏旁部首的汉字不够用,人们就自己造字,出现了“镭”、“钯”等字。

谁能想到这些字能在化学中发光发热呢!

有这些趣事打底,还怕片子不好看吗?

《门捷列夫很忙》片子不长,一共5集,每集25分钟,跟一集动画片的长度差不多。

米粒妈觉得很适合在这个寒假,作为孩子的化学启蒙片。

生物启蒙:细胞

豆瓣评分:9.3

推荐年龄:10岁+

如果要推荐一部生物学启蒙纪录片,米粒妈首选这部《The Cell》。

因为BBC仅仅用3集篇幅就讲述了生物学的过去、现在、未来的隐忧(生物技术,人造生物技术的滥用等等)。

非常之精彩!

生物学是研究什么的?纪录片开头就给了答案:研究生命。

生物组成的基本单位是细胞,一切的故事由此展开。

开头就是一个大佬:列文虎克。

前段时间,曾小众地流行过一个梗就是来自于它:

当有人发现了图片或视频中难以察觉的细节,其他人都会说:“你是列文虎克吧!” 以此来形容眼神儿好。

列文虎克最大的功绩就是磨镜片,片子里主持人评价他是“镜片极客”。

依靠高超的镜片技术,他制造出了可以说是当时最先进的显微镜,用一种独特的角度看世界。

这一看可了不得,他看到了微生物。

就是这位磨镜片的匠人,无意间打开了生物学研究的第一扇大门。

但其他人没有这样的先进设备,一直不承认列文虎克的发现。

这里引入了一个非常重要的科学思想:科学之所以叫科学,就在于可重复、可验证,用当时的话来说:如未亲自实践,不要轻易相信任何事务。

当时著名生物学家罗伯特·胡克验证了列文虎克的发现,还给这个会动的小生物取名“细胞”。

提到细胞,纪录片就提到“细胞学说”的创始人: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德国动物学家施旺。

两个人将“生物是由细胞组成”这个真理展示在世人面前。

可以说,这部纪录片知识面非常广。

上面只是米粒妈罗列的印象比较深的科学家,还有很多关键人物,等待娃自己去发现。

我看完之后只想说:生命真的神奇,生物学真的精彩,但人类也要保持谦卑。

物理启蒙:我的牛顿教练

推荐年龄:6岁+

这部片子和《门捷列夫很忙》风格类似,变化的只有两点:

主角从“门大爷”变成了“牛教练”,科目从化学变成了物理。

这部纪录片讲述了常见运动中,所含的物理学现象和原理。

比如在《万能的空气》中,讲述了空气对运动的影响。

自行车运动中,为什么运动员选择猫着腰?为了的就是降低空气阻力。

还有天空中飞翔的大雁,一会儿“人”字,一会儿“一”字,原因也是这个。

而,最让米粒感兴趣的要数足球了。

精彩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