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典 >

东北“下岗潮”以后,我在法国巴黎街头“站街”:讯息

时间:2023-02-13 15:03:05       来源:默默有闻也

法国巴黎的街头,一个中国女人在悠闲地散步。她身材高挑,烟不离手,眼神迷离,身着皮衣,她在等待生意上门。

她是一个“下海女”。这个女人名叫张丽娜,是个东北人,她就是电影《下海》的主人公。


(资料图片)

《下海》是2017年在釜山上映的一部由外国人执导的中国人主演电影,虽然制作精良,但最后未能与观众见面。

究其原因是其讲述了一个上不得台面的故事——巴黎站街的中国女性。

一、改革开放下的底层人民

上世纪90年代末,东北爆发大规模的“下岗潮”。

带着“铁饭碗”式的工作制度幻灭之后,市场上需求度极低的工种技能已经逐渐淘汰掉,就此数以千万的工人被迫下岗,生计无着。

男性尚可做一些苦活、累活,而一些没有技术的女性就从“下岗”走向了“下海”,张丽娜也是这些苦难中的一员。

影片从一个底层女性的角度,为我们讲述了时代巨变给底层人民带来的生存危机。

下岗后的张丽娜听闻在法国当保姆每个月可以挣到2000欧,为了家人的生计,她和老公商议咬牙借了高利贷。

她用这些钱来到巴黎,到巴黎赚钱也好让自己家庭更加宽裕一些。

然而事实上,巴黎的保姆高额工作只不过是以讹传讹。

语言不通的张丽娜又是黑户,找工作也是四处碰壁,好不容易有户人家愿意找她做保姆,结果开出的工资极低,仅有500欧。

处境的艰难让张丽娜顿觉心凉,更别说还有借来的高利贷,但她也别无选择,只能抓紧当廉价保姆这根救命稻草。

工作期间的张丽娜任劳任怨,结果发工资时,精明的雇主以被打碎的花瓶为由,克扣了她100欧。

东北的丽娜忍无可忍,直爽的性格趋使下,便顶撞了雇主,顶撞的结果是被扫地出门,丽娜将这唯一的工作也丢了。

此时的丽娜机缘巧合结识了同样来自东北的梅姐,梅姐带着张丽娜来到自己的住处,一个集体宿舍。

里面住的几乎都是来自中国的“下海女”,起初张丽娜并不想和这些“下海女”扯上关系,准备找到工作立刻离开。

然而活下去实在艰难,自身的生存,家庭的负担,孩子的未来,无不提示着丽娜,都要依靠自己在巴黎赚钱才能完成,在国内画的巴黎的美梦此时彻底破碎。

残酷的现实让张丽娜认识到什么是绝望,张丽娜最终成为自己当初最看不起的一类人,从内心的排斥到后来的主动。

丽娜逐渐变得麻木,唯一开心的时候就是和孩子、丈夫视频的时候,只有这时候,张丽娜才觉得自己是活着的,自己一切付出是值得的。

二、改革开放带给东北人民的影响

当时正处于90年代的改革开放的时期国有企业一部分跟不上时代的发展,急需进行改革以谋求出路,因此一些小厂子纷纷被合并,甚至倒闭,因此大批的工人被迫下岗。

在长时间的接触下来,张丽娜也慢慢了解到这些舍友们大多都是为了孩子,为了家庭,她们多数不是丧偶就是离婚。

丽娜的室友们也大多都是受到影响后无奈下岗,便出国打工,满含着生活希望,却又在残酷的现实下被迫不得不去做最不愿意做的事情。

相同的境遇下,张丽娜和老乡们越来越融洽和谐,常常一起外出工作,工作之余,留下一部分作为生活费,剩余的全部寄回家里去。

张丽娜家里的高利贷很快还清,家里的小房子也换成了大房子,丈夫还准备做生意,一切都在往好的地方发展。

然而亲戚们知道了张丽娜在外赚着大钱,羡慕之余也想来投靠。

丈夫弟弟没有打招呼便将媳妇丹丹送了过来,丽娜知道时人已经在路上了,无奈之下只得前去接应。

张丽娜一边带着丹丹逛着巴黎,一边隐瞒事实,想着尽快劝丹丹回国,可丹丹也是东拼西凑来到巴黎,怎么能无功而返。

丽娜狠心说出实情:“你看那边那女的,她在站街,和我一样”。

丹丹满脸震惊,可自己家的情况也和当初丽娜差不多,最后还是决定,走丽娜的老路。

然而,丹丹终归没有顶住心理压力,丽娜怕继续下去会出事,便约好守住秘密,一起回国。

丈夫十分高兴将接丽娜回家,夫妻二人看着正在装修的店面,想象着未来的美好生活。

原以为往昔的一切都会随回国后能慢慢淡忘,没想到弟媳妇丹丹说出实情,打破了丽娜憧憬的幸福。

丈夫大发雷霆与丽娜大吵一架之后,便离家出走,丈夫从此杳无音信。

影片的最后,丹丹的丈夫最终选择原谅,二人一起远离家乡去了远方打拼,而丽娜的丈夫始终没有消息,丽娜只得自己孤单操持家庭。

精彩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