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仅从《康熙王朝》解析,不涉及正史。在这部剧中,康熙做了很多的大事,他少年老成,除掉权臣鳌拜,接着打败久经沙场的吴三桂。就在扫除内忧的同时,也面临着两大外患,一个是蒙古草原的葛尔丹,一个是盘踞海外的郑氏集团。
康熙决意先收拾郑经,再去攻打葛尔丹。就在定下这个战略的时候,康熙专门跑到盛京,想请周培公出山,但是周培公已经到了生命的尽头。想想当年的周培公是何等英雄,带领满汉八旗将士,打败察哈尔的叛军,也打败了平西王吴三桂。
但是周培公是个汉臣,得不到康熙的信任,就在康熙遇到困难的时候,还是想到了汉臣。周培公给他举荐了汉臣姚启圣,康熙想要用姚启圣来帮助自己完成一番大业。
【资料图】
姚启圣是顺治时期的老臣,他满腹才华,说话尖酸刻薄。姚启圣认为满人只会马上打天下,未必能够马上坐天下。但是康熙却把姚启圣给治服了,成为平台的第一大功臣。
姚启圣说过一句话,在对待郑经等人,说谈判来的远不如打来的实在,这是为何呢?
在明朝时期,郑成功率领部队收复失地,战功卓著,因此郑成功被封为延平王。明朝灭亡以后,清朝建立,郑成功的儿子郑经不同意归属清朝,于是就在开始割据。
康熙坚决不同意郑经割据,不听从清朝调遣,他本想和平解决郑经的问题。康熙同意郑氏可以继续沿袭延平王,但是必须剃发称臣,来到京城接受赏赐。郑经是坚决上岸,想要仿照朝鲜的例子,只是向清朝称臣纳贡,坚持不剃发。
这个时候,朝廷出现两种意见,一种是以陈廷敬为首的主战派,要以武力收复失地;一种是以明珠为首的妥协派,要对郑经进行招抚。就在两种派别之间,康熙犹豫不决。
姚启圣认为,谈判来的远不如打的实在,因此他提出必须坚持“三必剿”的策略,认为必须先使用武力,然后在和平谈判。
其一,剿灭其心。
郑成功的影响力很大,要想彻底建立大清朝的威信,必须剿灭他们的心。只有让郑经等人和后代军民抛弃谋反之心,才能保证长治久安。因此,姚启圣认为必须先使用武力。
其二,剿灭其兵。
郑经的水师很强大,他们的士兵都是父子兄弟,有很强的血缘关系,并且都是身经百战的将士。他们看不起大清的水师,认为八旗兵只会马上作战。因此,必须用一场大的胜利打败郑经的水师,这样才能保证他们不敢再来挑衅。
其三,剿灭其海路。
郑经虽然孤悬海外,但是他们的衣食住行都要依靠沿海各个省份。因此,姚启圣主张先断绝海路,实行“迁界禁海”的政策,等到郑经集团支撑不住,再使用武力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