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典 >

天天观点:赵燕侠说我得罪谁也不得罪观众;马连良绝不会呵斥观众说不看出去

时间:2022-10-22 18:51:53       来源:倚竹听琴

10月4日,梅兰芳大剧院演出《赵氏孤儿》,剧院在开场前一小时公布演员更换通知,饰演魏绛的演员由天津的邓沐玮更换为孟宪腾。孟宪腾虽优秀的青年演员,但他的演艺水平显然未达到邓沐玮的水准,这种以“低”替“高”的做法引起了观众的不满。有人在演出中当场大声抗议,某一京剧名家之后则呵斥这个观众说,不看出去。由于她的演员身份并非一个纯粹的观众,而且她是完全站在了剧院的立场上,故她此时的挺身而出并不适宜,她的言行也显失公正。试想,如果是马连良大师能够做出发生在梅兰芳大剧院这样的于理不通的事情来吗?!他会如此呵斥观众吗?!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某京剧名家之后(站立抬臂者)呵斥观众不看出去

近年来,各地的演员和观众之间频繁发生矛盾和冲突,这反映出演员与观众的关系在当前的环境中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

演员过去将观众视为“衣食父母”,如今,演员的管理体制从“散养”变为“圈养”之后,待遇有财政保证,荣誉由专家评选,观众在演员眼中的分量逐渐变得无足轻重了。

注:以上文字部分为倚竹听琴原创,转载时敬请署明作者名。

在以前的老艺术家们的心目中,观众是怎样的地位哪?

赵燕侠说过,我得罪谁也不得罪观众。在她的心目中“观众也是老师”。且听她自述心曲:

向观众学习——观众也是老师

拜师后的头一场的演出是《十三妹》,荀慧生去看了。下来以后他告诉我唱得不错,他说以后再唱什么戏,不要老学我,你要想想怎么唱合适,怎么唱对就这么唱。”后来我自己琢磨,观众也是老师。

向观众学习——观众是最终的评判者,一切需要经过观众的认可。

我今天做一点戏,一看观众接受,观众爱看,那我这个表情就保留;后天我的眼睛往那儿看了一下,观众说好,那这点我又留下了。

我在台上一半是唱戏,一半是学戏,跟观众学。比如我演的《花田错》的搓麻绳、纫针、扎屁股都表演得清清楚楚。如果我搓麻绳,马马虎虎拿针一挑就完事了,下回观众就不看了。那我搓麻绳、穿针穿半天穿不上去,观众就乐了,我下回还这么演就留住了观众。如果做戏做半天,观众没反应,我就想观众可能是不喜欢这个表情,那我下回就换那样的表情。

如果你唱你的,观众跟朋友聊天儿聊他的,那就是没接受你的表情跟唱法;要是你一唱观众都不说话,这就说明你的唱和表演能够吸引他。

向观众学习——观众的反应是衡量成败的标准

大伙爱看我的《玉堂春》,既然观众爱听,我就得多唱,而且唱就要唱好。

我经常想,不单我的《玉堂春》要与众不同,唱什么戏都得与众不同,太普通的话看谁都成(为什么要改)。唱词差不多,有的字就改动改动(怎样改),这个东西没那么简单,我不单要要这句让观众听清楚,还先得把观众的神气揪住了,我再唱底下这句腔儿才行,非得让观众的眼神儿不离开你的身子才行。所以台上做戏不能马虎,要干净、清楚,还得美,想办法抓住观众。

向观众学习——艺术创造从生活中来,从观众身上来

有的时候我也费了些心思,我出去遛马路我不白遛,我就看每个走路的人,包括现在也一样,每人各有各的表情,有一回挤公共汽车,因为人多,有个女的挤着了,我净看她的表情了,我也没上去,车也开了,我就把这表情留在脑子里了,用得着的时候,我再化用,这表情就留下了,也就有点与众不同了,观众就爱看。

一个演员各方面都要想得到,要抓观众,要琢磨观众、琢磨表情,琢磨这段唱腔哪点儿能吸引人,我就跟神经病似的。观众可不是好抓的,得得动脑子,不演人物就抓不住观众,要根据剧情里的人物去演。当演员的一方面要用功,再一个还得多实践,不演怎么进步啊!还有就是尽量少学别人,自己琢磨自己的东西,只有观众能接受就算对了,得自己挖空心思去想,没有那种精神,永远只能走在人家后头。

注:赵燕侠自述部分原题为《观众喜欢,就是对我的认可》,载于《谈戏说艺续编》,上海文化出版社,2018年6月第一版,P104-106。照片素材源自网络。

精彩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