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典 >

抄袭成风、引进当道:是什么困住了中国综艺力量?

时间:2022-11-20 16:47:07       来源:大叔谈娱乐

前段时间,《奔跑吧》、《极限挑战》相继宣布阵容大换血,邓超、陈赫、黄渤、孙红雷等老面孔纷纷缺席。对于这两档分别做到第七季和第五季的“引进”节目来说,重整阵容或许称得上是一次改换新颜的求生尝试,但能否借此拯救身为综N代的疲态,仍是一个未知数。

一些综艺节目制片人告诉娱乐资本论矩阵号河豚影视档案(id:htysda),即便带着原创节目方案去向平台提案,也常常被问“这个对标的是什么模式”、“有没有成功的海外案例”。尤其是在今年行业整体遇冷的情况下,有许多原创节目由于模式不清楚、“招商上面没有安全感”而被直接毙掉。


(资料图)

于是,现在整个综艺圈进入了一个怪象之地:一边是上一批引进节目的衰落,另一边是最新海外模式的扎堆模仿;一边是观众质疑中国综艺只会模仿和照搬,另一边是许多原创节目无缘面世。

中国接触节目模式这么多年,为什么还是没有形成自己成熟的模式生产能力?距离模式出海又有多远?

与模式的第一次亲密接触

在综艺节目市场刮起“韩流”之前,最早进入中国的其实是欧美节目模式。

其中,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平台综艺之间的频繁撞脸:无论是父亲观察女儿谈恋爱,还是明星观察素人谈恋爱,市面上都有多档节目参考同一个韩综、做着雷同的题材,也就难怪网友们总是对中国综艺的原创能力恨铁不成钢。

与欧美节目凭借强规则的模式输出全球不同,中日韩之间的节目模式交易相对封闭,依赖的是东亚几国间的文化共通性。

节目模式的意义主要包含三个层面,一是内容框架,能够通过观看节目获知;二是生产方式,也就是操作节目的方法论;三是商业IP价值,是成功节目的品牌效应。

对于综艺制作团队来说,引进海外节目模式的核心往往不是节目创意,而是生产方式——如何用合理有效的方式将节目创意付诸实践。作为模式输出的重要资料,模式宝典会有专门的章节用来讲解节目的人员架构分工和项目时间管理。

“先从这个引进模式学人家的这种制作的技术,生产方式。然后再摸索,形成

精彩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