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我在岛屿读书》节目在江苏卫视播出第11期。这一期当中,余华、苏童、西川和房琪基本上都是全程坐在分界书屋当中,聊得则是外国文学的作家和作品。因为是全程座谈,所以这一期的干货非常多,很像是密集的机枪子弹扫射。对于想要通过这档节目来完善自己读书阅历的观众而言,应该能够收获满满。
这期节目当中,不仅介绍了很多经典的外国文学作家和作品,而且加入了一些“文案”类的插科打诨,继而,聊到了文学是否有国界的问题。插科打诨的部分是,西川老师拿出了博尔赫斯的亲笔签名的书籍,并且告诉大家,这本书的来龙去脉。而余华老师则逗乐子称,自己也有马尔克斯的亲笔签名书,希望能够跟西川老师换。
房琪立马去找书。但幸亏西川老师没答应换。因为余华老师指的签名,是印刷版本的,并非真正的亲笔签名。这个逗乐子之后,几位作家学者进入到非常深刻的环节,那就是讨论文学是否有国界的问题。文学当然是有国界的,但是,通过翻译,最终打破的这种文学的国界。
因为西川老师是北大英语系毕业,所以他对于文学的翻译事情最有发言权。在这期节目当中,西川老师为大家介绍了很多文学翻译上的知识点,尤其对普通观众有用的则是,同一部外国文学作品,不同的翻译人员,会出现不一样的翻译感觉。而很多外国文学作品,目前已经确定了到底是哪一个翻译的版本更好了,因此,在购入外国文学作品的时候,要斟酌一下。
这里边特别有趣的一个例子,便是对莎士比亚“tobe,ornottobe”的翻译。卞之琳先生的翻译是:活下去还是不活:这是一个问题。朱生豪先生的翻译则是: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咱们目前国内流行的版本,则基本上都是采用朱生豪先生的这种翻译。
在这期节目当中,西川老师还提到了莎士比亚的“粗野”问题。莎士比亚的作品最先传到法国的时候,法国的作家们是抵触的,认为他的作品很粗野,千万不能到宫廷当中传播。而莎士比亚来到中国之后,咱们的文学翻译就非常文雅。咱们中国的翻译,讲求“信达雅”,尤其是文雅这一点,非常符合咱们古典文学的气质。但是,莎士比亚的很多作品,其实是并不文雅的,而是非常粗野的。
好在,看英文原版的《哈姆雷特》也并不难,尤其是咱们当下,有很多中英对照版本的外国文学作品。老编我读《哈姆雷特》的时候,遇到上边那句话的时候,自己给自己的翻译,就更粗野一些。我当年的翻译是:干他娘的,还是忍了,这是一个问题。当年,朱生豪先生的文雅翻译是主流,我也不知道莎士比亚在英国是“粗野”的,所以,当时自己的这个翻译,自己都觉得粗鄙村夫瞎胡搞。
如今,听西川老师介绍莎士比亚的粗野,恍然之间,我反倒是觉得,保不齐当年读英文《哈姆雷特》的时候,我的这种翻译感觉,也是有可能正确的,虽然这种翻译上不去台面。文学因为文字的缘由,确实在一定程度上有国界。翻译工作,显然就是尽可能地打破这些国界,让真正经典的文学,能够为全球所有国家和地区的读者们所用。文学无国界,是我们最为渴望的一种状态。
基于此,我个人的感受是,通一门外语,是有好处的。这种好处,可能是来自于两种语言之间的对比。这就好比我们曾经住在村野当中,然后去了城市,两种环境的对比,对于我们重新认识这个世界,是有好处的一样。两门,或者几门语言的学习,可以让我们实现文化层面上的对比、对照,从而更好地彼此认识。
现在,即便是中文系考研、考博,也要考英语。我们很多才华横溢的中文青年,就是因为英文不行,而没有办法考取研究生、博士生。当然,英文不好,我们也不抱怨,因为我们知道,学好一门或者几门外语,真的是有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