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全球首周票房 4.34 亿美元,比预想的 5 亿美元要差上一截。
而它的海外第一大舱,中国。
猫眼的票房预测,从上映首日的 25 亿人民币,到昨天的 10 亿人民币,跟半年前上映的《侏罗纪世界 3》差不多一个梯队了。
更大的问题还在口碑上。
豆瓣开分 8.4,周末观影潮一过又掉到 8.2,似乎看起来还行。
" 特效满分,剧情零分。"
" 特效顶呱呱,剧情喜羊羊。"
" 眩目的技术,老套的故事。"
一片失望之情。
《阿凡达 2》的剧情有那么差吗?肉叔第一眼看完也觉得,怎么就这么土呢?
花了几亿美金拍了个土到掉渣的家庭故事?
然而这两天再思量。
也许,这正是卡梅隆有意为之。
当一部电影融合了宗教、哲学、历史、科学等多方面的元素。
" 土 ",可能就是它唯一的选择。
01
土到掉渣
没错,《阿凡达 2》很俗套,你甚至可以说,整个《阿凡达》系列都很俗套。
就像第一部。
刨去科幻设定和特效奇观,叙事其实并没有跳出早在上世纪便刮起商业浪潮的西部片的经典模板。
故事张力,是殖民 / 扩张主义下,入侵者 VS 被入侵者的对战。(当然它跟后来的西部片一样都转向了对殖民的反思和批判。)
情感内核,同样也是守护失序的世界。
邓巴中尉融入印第安族群,并一起对抗自己的种族 " 白人 "。
少年保罗前往一个资源丰富的星球,最终成为领袖,并带领当地人复仇。
而《阿凡达 2》呢?
提出的问题自然而然,就是建国之后该怎么办?
思路上卡梅隆给了一条选择——
顺其自然。
于是他让主角一家四处 " 游走 ",不断融合进别的族群,正如美国的多种族多元文化。
但在格局却更加收束——
故事核心则落在了最普世的 " 家庭 " 上。
全片出现最多次的台词就是:" 一家人就要在一起!"
贯穿全片每一个戏剧性转折点。
第一幕转第二幕,杰克一家为了逃避大反派迈尔斯上校的追杀,离开了森林,搬到海岛上住,开启新生活。
甚至哪个角色最后会牺牲也早就给你明示完毕。
(从头到尾没有人物弧光的那个!)
(曾以为)孩子是我们的软肋,(才发现)也是我们的盔甲。
一个被好莱坞电影说过了几百遍的道理。
为什么这么 " 老掉牙 "?
除了商业上的考量——
如他所说的打造 " 跨越代沟的合家欢电影 ",吸纳不论老小的人们进入影院。
还会有别的原因吗?
花了那么多年,那么多编剧打造出来的剧本就这?
02
be water
不知你有没有想过,我们常说的《阿凡达 2》并不是这部电影的正式片名,电影的名字叫《阿凡达:水之道》。
" 水 " 我们知道,是电影中呈现了大量海底的场面。
但 " 道 " 呢?
可以举一个最明显的例子来看。
电影中后半段一个重要的情节是复仇,男主一家的大儿子死了,母亲发怒,一口气斩杀无数地球人,结果反派挟持了自己的女儿,怎么办?
她抓过反派的儿子,也就是一个与自己一起生活了十几年的地球小男孩,一命换一命?
不换?
唰地就是一刀抹向小男孩的脖子。
不致命,但够残忍。
而拯救他们的是谁?
他们的养女,绮莉。
而从绮莉身上,我们或许才能真正看到 " 水之道 " 的真正含义。
简单来说,就像阿凡达这个词的本意," 化身 "、" 天神下凡 " 一样,绮莉或许就是那个真正的 " 天神 "。
她在母亲身故后出生。
也没有父亲。
生来就是阿凡达和纳美人结合的形状。
像极了宗教故事中那些神迹的降临。
更重要的是她的行为。
绮莉常常独自沉浸在大自然里,每次镜头转向她时——
话语很少,重在体感。
影片第一幕,当杰克一家仍生活在森林里时,我们对于这个世界最细腻的感受便是绮莉带来的。
圣树的种子在空中如呼吸一般轻柔地飞翔,一点点集聚,落到她的身上。同时也暗示她似乎受到了女神艾娃的眷顾。(前作解释过圣树的种子意味着艾娃的神谕)
风吹草动,犹如最柔软的波浪抚摸着大地,也为绮莉织成一张催眠的梦网。
第一天潜水,其他兄妹们还苦恼憋气好难,而绮莉却已经完全适应,在水下玩得不亦乐乎。
而是自然而然地与它相遇,彼此选择。
也无需驯服,他们是更为平等的朋友关系。
就像李小龙说的," 水,无形无状。入杯即为杯,入壶即为壶,入瓶即为瓶。"
就像影片中重复了两次的台词:
" 水连接世间万物,无始无终,从生到死,从黑暗到光明。"
绮莉所代表的,就是一种 " 水的哲学 "。
而这,也正是卡梅隆在这部续集电影里所要表达的内容。
事实上从第一部中,卡梅隆便透露出了不少对于阴阳、平衡等东方哲学理念的化用。
比如那句理解潘多拉星球生存理念的关键台词:
" 所有的能量都是借来的,迟早要还回去。"
没错,《逍遥游》里那句熟悉的话:
"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几千里也 ……"
妥妥的道家思想。
从第一部便有铺垫,潘多拉星球上的纳美人与地球上的人类的生存法则截然不同——
感知 VS 认知。
纳美人是以一种谦卑的姿态生活在自然之中,感知万物生与灭的平衡,与万物共享生存空间。
人类则以一种功利性的态度去认知世界,万物即资源,皆为我所用,不惜打破平衡,生灵涂炭。
水连结万物,人只是其中小小一环,与其他生灵平等地共享一切。
那种掠夺与被掠夺的,以人类为中心的傲慢早该退场了。
向来有着 " 海洋情结 " 的卡梅隆(这已成为他作品里一个私人印记,诸如《捕鲸的秘密》《深渊》《泰坦尼克号》等等),也是通过影片中角色口中这句 " 水之道 ",诉说他对生态文明的反思:
如果人们看到这部电影,除了萨利家族的戏剧性和关系以及所有这些重大的戏剧冲突之外,如果他们只是爱上了水下体验,爱上那种生命的丰富性、神奇与神秘,也许这部电影会让人们与这个星球上正在失去的东西再次连结。
——詹姆斯 · 卡梅隆 |slashfilm
绮莉,这个总是沉浸在自然世界,与万物嬉戏的女孩,正因为早已深谙此道。
所以她甚至不需要通过连结圣树,便能听到、感受到艾娃的存在,她的心跳与呢喃。
可惜。
这些支线只是匆匆收作成拼凑故事背景板的碎片,没能进一步探索深挖。
为了视觉呈现而舍弃太多。
这才给人一种故事土爆了的印象。
03
回归电影
但有意思的是,即便很多人吐槽俗套,即便很多人对这样的哲学表达毫无感觉,但至少肉叔那场观影的场次里,很多人都等到字幕走完才离开座位。
灯光亮起,依依不舍。
为什么?
等彩蛋吗?显然不是。
肉叔觉得这是一种情感的力量,是很长一段时间我们没有看到一部真正的电影,那种三个多小时也不愿结束的流连。
我们又有多久没有真正感受过电影的魅力了?
经典好莱坞时期人们说,电影是造梦的机器。
我们又有多久没有真正做过一个美梦了?
是造梦机器,是视觉奇观,是沉浸的幻想。
就像电影之初。
它靠奇观的魔法吸引我们。
靠惊人的想象力俘获我们。
更是靠最普世的情感感动我们。
那时候我们没有明星,没有流量,更没有大数据,电影是一场魔术,能让观众沉醉其中的,是技术,是故事,是制造视觉的能力。
视听,才是电影最本真的语言。
而《阿凡达 2》呢?
其实是回归了电影最本初的状态。
它试图以最逼真的视觉再现我们肉眼所能见的物理奇观。
以近乎纪录片式的细节呈现在你面前,让你相信,潘多拉星球是真实存在的。
一花一草一物,都有着它们独特的生机。
重金打造了一个 90 万加仑的水箱,利用水下动捕能真正还原水下阻力的肢体动作,以及那些灵动的水光潋艳。
细节丰富,镜头感十足,让人体会到什么才叫电影的质感。
《阿凡达》系列就算启用巨星,你都难以从那些蓝皮肤中认出来。
p.s. 我是后来被提醒才找到温斯莱特在哪里的。
也正是如此。
我们沉浸在影院里的三个小时,仅仅是被特效震撼吗?不,更多的,是享受电影之梦的三个小时。
就像电影里出现的漫无边际的海洋。
那一刻。
影像犹如一股强大而温柔的水蔓延着整个影厅。
让我们同呼吸。
让我们在长久的隔绝后又连接在了一起。
让我们重新看到了世界。
而这样的情感,你又有多久没有感受过了?